“人點亮人”,這是AI無法複製的光芒

當AI能秒批作業、生成個性化教案甚至模擬名師授課時,有人不禁困惑——AI時代,未來教師會消失嗎?要回答這一問題,要回到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以心靈喚醒心靈的事業,讓“人點亮人”,這是任何技術都無法複製的光芒。

隨着AI技術的快速發展,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更豐富。目前,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和睦小學實踐“AI批改作文”已有一年多時間;AI助教已在上海市寶山區求真中學的化學課堂“上崗”,不僅全程陪伴學生進行實驗,還可通過系列啓發式問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反思實驗過程,自主提出改進思路;AI智能體英語外教能陪學生在線練習口語,AI作業系統可以生成個性化學習報告……

“人機共教”“人機共舞”的場景已不鮮見,但教師的作用仍不可或缺。AI 批改作文雖能精準標註語法錯誤,但當學生在文中流露出“我好累”等情緒時,只有人類教師能通過深入面談打開學生心扉。AI雖能分析學習數據,但無法像教師一樣通過共情幫助學生應對校園霸凌、家庭變故等複雜情境,也無法替代教師作爲學生精神成長的榜樣。

這種情感共鳴是教育的底層邏輯,因爲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情感共鳴和價值觀引導的過程。正如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所說,“人工智能可以實現因材施教,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可以幫助老師提升專業能力,但是教師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爲人類有AI不具備的同理心、熱愛、感動。”

可以說,AI時代,教師職業不會消失,但需要通過角色轉型與技術協同實現“進化”。比如,當AI接管部分工作後,教師可更專注於設計學生的高階思維訓練;教師也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化需求,例如通過情緒識別技術調整教學節奏,或藉助AI學伴爲學生提供輔導支持,但情感互動仍需人類教師主導。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需“爲未來而工作”,這種對學生個性與道德的塑造是AI無法實現的。

站在教育4.0的門檻上,關於教師這一職業存續的討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們對教育本質的再次思考:我們究竟需要培養 “會考試的機器”,還是“有溫度的人”?眼下,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用實踐作出回答:AI是工具,不是對手;教師的一大使命就是在技術浪潮中守護教育的人文本質,培養出既能駕馭AI又能超越AI的時代新人。這或許也是教育中動人的辯證法:技術越進步,人性的光芒越彰顯。

(本文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運用AI大模型,通過人機協同流程完成)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