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大賺炒匯財 投報率達兩位數
今年第2季以來具炒匯嫌疑熱錢大舉匯入,雖進場買臺股,又同時敲進反向ETF,等於在股市「零風險」,但買進臺股時匯入1元、買進反向ETF又匯入1元,同一時間匯入2元,在新臺幣匯率強升時期具有賺取升值匯差的炒匯企圖。
今年以來新臺幣升值12.34%,假設外資去年底匯入、透過股市操作滯留至今,投報率可達兩位數。
對央行而言,外資匯入後唯一合理用途就是投資臺股,如果匯入後沒有買股票,停在帳上坐等新臺幣匯率升值,就會被央行視爲炒匯投機客,將持續關切外資保管行,對匯入後不買股的外資「下逐客令」。
不只如此,外資賣超臺股後,也不能在帳上停泊,必須立刻匯出,央行天天緊盯外資動向,要求不買股就得立刻匯出,不得停留過久。
有炒匯意圖的熱錢爲避免被央行驅離,會想盡辦法在臺停留,買進臺股、再同步敲進反向ETF,就能躲過央行關切。
儘管央行與金管會在2020年便明定,外資持有反向ETF,佔ETF發行量不得超過30%,但近期匯入的外資確實不斷加碼反向ETF,頗有藉此多留一段時間,等新臺幣匯率升值、海撈一票匯差再走。
央行過去也曾抓到外資炒匯。在臺糧商透過六家外銀在一年內大量預售新臺幣遠期外匯,金額110億美元,若以2019年底新臺幣匯率30元估算,高達新臺幣3,300億元。
央行認爲,這些廠商根本沒有做生意的「實際需求」,主要收入及成本多爲美元計價、皆以美元收付,卻刻意創造新臺幣曝險,就是要透過遠期外匯炒作、大賺新臺幣升值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