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科技賦能探索“老有所養”消費新藍海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藕爺藕爺,請帶我去護士站!”“好的,請跟我來。”——在江蘇省無錫市某護理院,去年下半年剛來“就職”的康養機器人“藕爺”正忙着引導老人們前往活動室、護士站等區域。而北京的張玉芳老人,也已經對自己家裡那個小身材、大腦袋的“最懂你的機器人”產生了依賴,直言“多虧了這個設備,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也感覺安心了”。

今年,“機器人”成了我們日常討論的高頻詞。隨着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機器人已在全國多地試點並逐漸進入到了實際應用階段,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也已於近日發佈。這背後,是越來越多的“智慧”納入養老範疇,是整個社會都在努力踐行“如何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與此同時,如何用創新帶動相關產業升級發展,如何用消費需求去擴大銀髮經濟總量,以此形成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也正在積極地推進中。

2019年到2023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從3.5萬億增長到6萬億元,2024年有望達到8.6萬億元。一方面,是許多子女在照護老人這件事上“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實,另一方面,是科技和人工智能正在打造更好的養老方案,以滿足百姓對養老生活從“基本需求”到“品質升級”的轉型期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賦能應對人口老齡化成了一個熱點議題,“加快發展智慧養老”“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髮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都是對民聲的迴應、對民生的助力。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通過科技賦能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勢在必行: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可以全天候預警,一旦檢測到老人跌倒會立即發出警報,聯繫家人;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實時監測老人的生命體徵數據,請醫生進行線上會診,免去跑醫院排隊等待之苦;助浴機的發明,讓失能老人躺在牀上就能洗澡,還能爲老人保護好隱私;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具身智能”也已在養老領域開拓了衆多應用場景。

在科技和智能的加持下,我們正在逐步實現“老有所養”人人享、“老當益壯”不是夢,而服務於“夕陽紅”的養老事業,也有着很“朝陽”的前景。以養老機器人爲例,2024年的市場規模約79億元,未來5年將會以15%左右的複合增長率快速增長,預計到202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59億元;而且,養老機器人的研發、製造和應用涉及傳感器、人工智能算法、人機交互等多個環節,將給整個產業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於傳統家電製造業來說,居家養老、適老化改造等消費項目也爲其帶來了很多新機遇。如智能防乾燒的燃氣竈、大字體大按鍵的洗衣機、智能馬桶、智能防漏電插座……在上海,現在購買“適老化產品”可以享受30%以舊換新補貼,銷售額較去年大幅提高。現在,這個模式已經複製到了多個省市,適老化產品補貼正在成爲我國挖掘銀髮經濟新增量的一個新切口。

當外骨骼助力老人重拾行走的自由,當智能傳感器守護獨居老人安全……人工智能領域的各種突破性成果,如今已是如此近距離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它在滿足老年人品質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助力老年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它在努力構建“銀髮友好”的消費生態,助力銀髮經濟正循環發展;它也在拉動相關新興領域市場規模快速擴容,從而成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當養老新科技成了消費新藍海,它帶給我們的驚喜,未來還會更多。

(文|趙靜 孫詩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