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遊客體驗民俗,安全高於一切
近日,多名遊客反映,在雲南大理參與火把節“跳火”活動時,周圍有人撒松香等易燃物,導致火勢瞬間增大,有遊客手部和麪部被燒傷。當地醫院工作人員表示,僅這兩天就已接診10餘名燒傷患者。記者致電當地鎮政府時,其工作人員表示,“撒松香只是娛樂,並非人爲惡意”。當被問及是否介入處理,其表示“具體哪個部門都不好介入”(據7月23日《瀟湘晨報》)。
火把節承載着獨特的文化記憶,“跳火”祈福亦是延續千年的民俗。在“跳火”時向火堆撒易燃物質松香粉,產生瞬間爆燃的視覺奇觀,本是民俗活動中增添熱鬧氛圍的傳統做法,無可厚非。然而,將節日氛圍推向高潮的撒松香之舉,導致多名“跳火”參與者被燒傷,則引人深思:如果慶祝節日的熱情總是伴隨着他人燒傷的安全隱患,這樣的“歡樂”是否還符合享受傳統習俗之樂的初衷?
平安順遂應當是舉辦一切民俗活動的前提,這與傳承傳統民俗文化並不相悖。被“跳火”活動吸引的參與者,不乏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他們往往對松香爆燃的烈度、波及範圍缺乏清晰認知。這種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遊客們懷揣着體驗傳統民俗的美好期待而來,卻帶着被灼傷的疼痛感離去。試問,倘若滿腔的歡欣變成一抹傷痛記憶,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傳統民俗?
更進一步看,這種因追求“原汁原味”傳統民俗而引發安全事件的情況,並非個例。一些傳統娛樂活動雖由羣衆自發組織,如果參與人員是小範圍且熟知遊戲規則,一切相安無事,但當參與者達到一定規模且多爲臨時性加入時,活動的安全風險可能會陡增。根據《大型羣衆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對人羣聚集且存在安全風險的活動,屬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負有安全管理的職責。這就意味着,此類傳統民俗活動不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大型公共活動,屬地政府部門有責任儘早介入,盡力維護現場秩序,保障參與者安全。
傳承傳統民俗文化,應取其精華,並充分關注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具體到火把節撒松香習俗,對於確保參與者的安全,並非無計可施。比如,在“跳火”現場設置醒目警示標誌,引導遊客注意活動規則和安全風險,必要時可以劃定嚴禁潑灑易燃物的“安全區”;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協同管理機制,明確安保責任部門和應急預案,包括在活動現場配備必要滅火、降溫設備,設置臨時醫療救助點等。相信在舉辦慶祝傳統民俗活動時,只要各方主體繃緊“守牢安全底線”這根弦,風險提醒就不會成爲“紙上提醒”,安全預案也不會成爲“紙上預案”。
絢爛的火把本就爲祈福安康,當現代旅遊與傳統民俗相遇,早早消除安全隱患,讓遊客平安地沉浸式體驗民俗,何嘗不是遵循祈福本意之舉?堅守安全底線,葆有對生命的敬畏,是舉辦好民俗活動的前提。安全,高於一切!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