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不想活的不是病而是社會!安樂死患者最後回饋「這是我最開心的一天」
記者李芸樺、實習記者陳冠妤/臺北報導
死亡總是令人畏懼,但無止盡的病痛似乎更加折磨,待過內科和急診的醫師彭湛歡,思考能尊重更多病患的自主權、有尊嚴地離開,於是提供安樂死的諮詢。他分享他和患者接觸的觀察指出,其實讓患者不想活的不只是病情疼痛,更是社會層面!還有安樂死患者臨終回饋「這是我最開心的一天」!
▲臺灣尊嚴善終諮詢服務協會理事長彭湛歡醫師。(圖/《豈有此呂》)
2022年,彭湛歡創辦臺灣尊嚴善終諮詢服務協會,協助想執行安樂死的患者準備資料送往瑞士審覈,儘管從不主動宣傳,諮詢案例仍逐年增加。而求死要申請成功,其實還有三大難關,必須完全符合末期、疼痛、失能,評估時間嚴謹且漫長。
▲彭湛歡醫師(右)分享病患痛苦又糾結的心情。(圖/《豈有此呂》)
然而彭湛歡也透露,其實大部分申請成功的患者,最後都沒有真正執行。但對這些患者而言,安樂死是苦海中的一盞明燈,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病情,但至少知道終點在哪裡;撐不下去的時候,想起自己擁有結束痛苦的權利,正是這份安定感讓他們產生繼續接受治療的勇氣、好好享受餘生。
更多彭湛歡推動安樂死法案的法律面與執行面困難,以及協助患者一路到瑞士離開的經歷分享,請鎖定2月14日下午1:10的《豈有此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