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經濟學實驗

川普政府正考慮以政府入股的方式,重塑拜登時期「晶片法」補助政策。路透

川普政府正考慮以政府入股的方式,重塑拜登時期「晶片法」補助政策。接受該法資金支持的主要晶片製造商,包括美國的英特爾與美光,以及臺積電(2330)和南韓的三星, 都可能成爲美國政府股東名單的一部分。目標是將拜登政府發放的數十億美元補助轉化爲股權,讓美國政府在這些企業中擁有一部分所有權。

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接受美媒專訪時表示,美國需有在本土自制晶片的能力,「我們不能依賴臺灣,臺灣距離我們有9,500英里,與中國大陸只相距80英里,所以不能讓99%的先進晶片都在臺灣生產」。

盧特尼克的話說到了點子上了。美國政府要入股英特爾、美光、臺積電和三星,表面上一視同仁,都是要「國有化」,但入股英特爾和三星只是幌子,把臺積電變成美積電,把南韓三星變成美國三星,而且都將生產基地轉到美國本土纔是美國的終極目標。

此前,川普打全球關稅戰,揮舞關稅大刀,把除了中國之外的幾乎所有貿易對象國都打了個哀鴻遍野,仔細看,川普的手段不外三種:(1)強加對手高關稅;(2) 強迫對手大買美國產品;(3)強迫對手大規模投資美國。手段有異,目標則一,就是想方設法誘使也好、強迫也好,將原本在各國的製造業驅趕到美國。

說到底,這即是川普的核心國策: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是川普的競選口號,也是他對美國選民的承諾,具體作法就是必須重振美國製造業,復興美國曾經擁有的全球最強大的製造業。

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迄新世紀前20年,在國家發展戰略上犯下的最重大戰略錯誤,就是一味追求金融資本的創新,而聽任製造業的外移,一度還自以爲得意。40年下來,美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的比重從將近40%劇降到現在的12%,與此同時,中國從一個製造業的弱國迅速成長爲製造業大國。2010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爲全球最大製造業王國,製造業總產值佔全球比重上升至超過35%;中國製造業總產值目前是美國的三倍、日本的四倍、德國的六倍,換言之,中國一 個國家的製造業總產值已超過全球其餘三個製造業大國產值的總和。而美國一直到最近發現軍工產業的發展受制於日趨衰退的製造業後,才警覺到問題的嚴重,也才意識到重振製造業已是MAGA的重中之重。

必須承認,川普的國家發展戰略邏輯是正確的,問題是他的戰術思維與操作是有問題的。川普一心想要重振美國空心化已數十年的製造業,他的主要手段就是關稅。他認爲只要針對各國提高關稅,就能逼各國妥協退讓,或同意以數千億美元對美投資,或同意以數千億美元向美國採購,或被迫在極高關稅下將本國製造業遷至美國。

最近,川普又表示將制定半導體關稅,稅率可能高達300%, 目的即是加大力道迫使臺、日、韓晶片製造業迴流美國。這一連串的神操作,真讓人大開眼界。這整套以關稅爲核心的「川普經濟學」,幾乎沒有一條不違反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特別是國際經濟學中被所有經濟學家視若金科玉律的「比較利益原則」;換言之,「川普經濟學」正在挑戰並顛覆長久以來的經濟學邏輯。

上個世紀,人類曾有過一個長達數十年的經濟學實驗。1917年蘇聯10月革命成功,開始推行以公有制爲核心的計劃經濟,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跟進追隨,另外跟進的還有一些東歐、南歐國家。公有計劃經濟體制於是與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市場經濟展開了一場體制競爭的大實驗,結果以1979年中國換一條路走向改革開放,1991年蘇聯解體,一衆東歐、南歐國家紛紛走向市場經濟告終,本以爲那應是一場「空前絕後」的實驗,真未料到新世紀還會再來一次經濟學實驗,這一次,可是「川普經濟學」vs.「亞當斯密市場經濟學」的PK了,輸贏如何,一樣還是由時間來給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