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菏澤市持續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紀實

日前,郵遞員甜美的聲音在東明縣劉樓鎮任莊村上空響起:“李正陽,你的北大錄取通知書到了。”672分,北京大學法學院,這是一個少年用10餘年時光寫就的勵志故事。

李正陽是我市被名校錄取的優秀學子代表,今年我市有16人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創歷史最佳。今年,我市本科上線總人數近3.9萬人,預計錄取3.2萬人以上,比去年新增錄取2000人。拔尖創新學生培養取得新突破,全省前10名1人,前100名2人,前150名4人,前200名6人,創新高考以來最佳。連續三年實現本科錄取人數的重大突破,本科錄取率三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別增長27.6%、11.1%、19.2%。看似一組簡單的數字,但這些數字的背後,是菏澤教體人辛苦的付出。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教體局持續推進全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戰略,全市教體系統開拓創新、破解難題、奮起直追,教育質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堅持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到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在全省率先成立思政課教研室,全市中小學校配備思政課教師1萬餘名,建立35個思政課精品團隊,開展了百名思政教師進校園宣講活動,實現了初中高中全覆蓋。讓黨員教師帶動教師團隊全心全意教書,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統籌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目前全市學前教育普惠發展,普惠性資源覆蓋率95.58%。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我市實施強鎮築基行動,打造省級試點19個,市級試點鎮52個;實施強校擴優行動,義務教育的集團化、聯盟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實施強科培優行動,構建“特色學科+特色高中”模式。成立菏澤市特殊教育集團,推進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創新打造市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成立一批產教融合共同體和產教聯合體,新增“231”產業體系密切專業布點29個。2025年,菏澤學院新獲批新能源材料與器件、人工智能、智慧水利等5個本科專業,其中智慧水利專業填補了省內該領域的專業空白。菏澤醫專新校區9月份啓用,菏澤生物醫藥職業學院正在首批招生,高等教育短板得到彌補。

行走在綠水田野間,菏澤最美的是校園。2025年我市規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4所、幼兒園8所,目前中小學項目已開工8個、幼兒園項目已開工8個。其中,市直高中、市直初中及市一實小長江路校區、中山路校區項目正在建設中,市特教中心改擴建項目正在進行規劃設計圖審。我市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十四五”以來,全市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65所,增加學位17.6萬個,實施義務教育薄改項目881個,全市農村中小學寬帶接入率達100%,這些項目的實施,有效緩解了“城鎮擠、鄉村弱”的問題。

補齊短板,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我市推進新一輪“三名”人選培養,持續培養菏澤名校長人選30名,名師人選40名,名班主任人選60名。組織158名“三名”工程人員開展“名師送教下基層”活動,以學校“點餐”、名師授課的形式進行,提供精準化、對點式服務。編制發佈2025年市級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選題指南;組織26項省級課題開題論證及11項省級課題結題鑑定;加強710項市級、46項省級課題的過程性指導與培育(開題、中期);組織教師參與省級教改成果培育會、家庭教育培訓等活動。2025年,全市公開招聘教師350人,引進高層次人才890人,安置公費師範生372名。

在“五育並舉、科學評價”改革引領下,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願景逐漸成爲現實。我市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改進學校體育工作,美育進校園;創建國家級、省級文明校園104所,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1個、實驗校3所。2024年,市體育運動學校輸送的運動員孟令哲斬獲巴黎奧運會摔跤男子古典式130公斤級銅牌,創下中國摔跤隊在該級別的歷史最好成績。

菏澤日報 記者 張紅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