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關鍵小事成便民好事

本報記者  潘俊強  王  洲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羣衆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近幾年來,首都北京這座20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常抓不懈推動垃圾分類,讓關鍵小事成爲便民好事。

加強科學管理——

“以前,垃圾投放環境差,市民捏着鼻子扔垃圾,誰還有心思去分類?”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固廢處處長李彥富說。

北京開展桶站“滿冒髒污”問題專項治理,下大氣力改造廚餘垃圾處理設施。最近,北京不少垃圾站迎來“智慧桶”,居民靠近,桶蓋自動開啓,扔完垃圾,桶蓋自動閉合並啓動除臭。“全程無接觸投放,方便又衛生。”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雍景四季小區居民王華林說。

形成長效機制——

2020年,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長效機制有了制度保障。

長效機制要見效,關鍵在抓落實。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每月組織對全部6732個收運節點和處理設施全覆蓋檢查;12345熱線安排專人梳理垃圾分類相關情況,問題查實即督促責任單位整改。

“市級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調度機制,壓緊壓實責任,實現長效治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南斌說。

推動習慣養成——

掃描二維碼,智能回收箱打開,投入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品,重量和對應金額隨即顯示……每隔幾天,家住順義區光明街道的王敏就要到小區新投放的智能回收箱“提現”。“外賣餐盒每公斤6角錢,過去沒人收,如今成了‘寶’,分類投放已成居民生活常態。”光明街道黨工委書記李芒說。

今年5月,北京市相關部門隨機訪問3200餘名城鄉居民,調研城鄉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及現狀。“垃圾分類參與率達98.3%,較5年前提高25.3個百分點。全市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從3000餘噸增至7450餘噸。”李彥富說。

今年以來,北京將垃圾分類作爲“文明家園行動”的重要內容,以持之以恆的定力深耕,進一步推動市民文明習慣養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