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裡走出來

堯德中 張濤 潘保春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對經濟社會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報告中關於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策略表述,從去年的“積極培育”變爲“培育壯大”。接下來,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會有哪些發展機遇?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多位代表委員。

·醫療·

全國人大代表堯德中

腦機接口技術改變重大腦疾病治療

我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將“腦科學”列爲國家重點前沿科技項目。腦機接口可以做些什麼,將如何改變人類生活?全國兩會期間,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四川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院長堯德中。

堯德中表示,人的大腦不僅是人類認知、行爲的中樞機關,同時也是各種神經、精神疾病的載體,要想有效地學習知識、塑造人格,或者進行有效的腦疾病治療,都必須要搞清楚相關的機理。目前來看,人類對大腦的認知還非常初級。一些此前認爲和大腦無關的疾病,追根溯源下來可能也是大腦異常所導致的。比如,有些時候拉肚子並非腸胃出現問題,可能是過度緊張、壓力甚至焦慮導致大腦向腸胃傳遞了錯誤信號。因此,腦科學研究對整個人體健康都意義非凡。

堯德中介紹,腦機接口作爲一項具體的技術,就是指大腦與外界交流的一個新的通道(有別於傳統的視聽觸味嗅)。“隨着電子信息、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具備了獲取大腦信號的能力。通過採集大腦的信號並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瞭解大腦的一些基本狀態,包括簡單的意願或者存在的不足(比如情緒不佳)。而後可以藉助計算機去完成大腦的簡單意願,或者提供一些有助於改變大腦狀態的有利信息,從而引導大腦的正向變化,實現依靠外界的機器和大腦‘交互’。”

堯德中舉例,干預、治療腦部疾病或達成人腦控制機器人等目的,就是所謂的腦機接口技術。其實說白了也並不神秘,腦機接口就是採用了基於人腦散發的信息和外界進行“交互”的一種途徑。

對於腦機接口短期內可應用的現實場景,堯德中認爲應聚焦醫療領域,從實踐來看,針對一些重大的腦疾病,傳統治療手段是不夠的,治療效果欠佳。腦機接口技術非常有可能帶來一些新的改變,成爲新的選擇之一。“腦機接口技術的提出至今已經有50多年了,我認爲相關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來到了一個所謂‘前夜’的階段,很快將迎來‘黎明’。”

在無創腦機接口領域,我國和國際先進水平沒有什麼明顯的差距。堯德中表示,“有創腦機接口領域,我個人認爲仍存在三至五年的差距,其難點在芯片、材料等方面。但中國的趕超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可以認爲已在快速逼近。”

所謂無創腦機接口,即通過腦電放大器採集頭表面的信號,聚焦的是一些更加精細的腦功能。從應用上講,無創腦機接口技術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態(或疾病),與一些有針對性的電磁物理信號刺激相結合,可干預抑鬱症、失眠等疾病。有創腦機接口方面,成功的案例包括對帕金森病的干預。

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使得人腦直接控制機械進行一些簡單動作,是最早開展研究的問題之一。堯德中認爲,目前還面臨的是一個達成程度的問題,比如控制的精度、速度、靈敏度等。影視作品中,依靠人腦去控制機器人或者機械假肢進行自由活動都是可以的,需要改進的是控制的自由度的多少,控制的效率和準確性等。因此,這方面仍然需要在應用中繼續發展。

文/本報記者李巖

·航天·

全國人大代表張濤

搶佔太空基礎設施建設先機

全國兩會期間,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濤。他提到,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業務時受到限制,建議儘快出臺商業衛星出口的專項政策;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加速開拓國際市場,搶佔太空基礎設施建設的先機。

張濤說,在以新質生產力爲代表的未來產業競爭中,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依託技術創新、市場導向、高效資源配置、創造就業和國際化競爭等優勢,推動着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航天產業大變革。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的政策開放,爲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發展機遇,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我一直關注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也在不斷了解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張濤說。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去年兩會期間,張濤就提出了“關於推進衛星互聯網業務准入制度改革,發揮民營企業創新優勢”的建議。

“我也關注到了後續關於衛星互聯網業務准入,有關部門也釋放了積極的信號。”他說,“這些積極的信號有望給不同主體的參與者更多的發展機會,將牽引整個衛星互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加速前沿技術的迭代,助力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建設。”

今年張濤關注的,依舊與商業航天產業有關。“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起步相對較晚,目前處於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他觀察到,當前,民營企業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活力還未得到完全釋放,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

張濤說,我國目前尚沒有關於衛星出口的專門政策,相關政策散見於現有政策中。

“雖然這些政策鼓勵衛星出口,但不夠具體詳盡,缺乏可操作性。”他說,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實際出口衛星產品過程中沒有可遵循的具體程序,主管部門也沒有可以引用的衛星出口制度作爲批准依據。

他還提到,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業務時受到限制,“當前海外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中國民用商用衛星出口業務需求旺盛。面對廣闊的全球衛星產業大市場,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存在較大限制。”

張濤建議,儘快出臺商業衛星出口的專項政策,明確程序與要求,鼓勵有商機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儘快走出去搶佔海外市場。

制定支持衛星出口的專項政策,明確審批流程,明確標準要求,提升審批效率。“對於所涉及相關技術並不在《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所列類目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可探索在做好監管的基礎上,允許企業直接出口民用、商用衛星整星。”

“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鼓勵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投身科技創新、加速佔領國際市場,提升中國商業航天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他還建議,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加速開拓國際市場,搶佔太空基礎設施建設的先機。

首先,建議鼓勵具備能力的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對商業航天企業以商業目的承接的國際合作業務給予政策支持,對包括商業公司整星出口、整星在軌交付及部分單機組件出口等國際業務加速出口政策審批力度與效率,提升中國航天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其次,對明確的國際合作合同進行政策支持,由於合同簽署需要經過雙方政府同意並拿到中方政府部門出口許可,建議可以按照合作情況直接給予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政策支持,設立專項審批直通車。

他說,“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通過發展出海業務,能夠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能力,構建全球產業新生態,提升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的整體繁榮發展,搶佔全球太空基礎設施的發展先機。”文/本報記者孟亞旭

·養老·

全國人大代表潘保春

智能家居讓普通家庭實現“老有所安”

隨着消費市場需求的變化,近年來家居家電行業也開始加入適老化改造的賽道。全國人大代表、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保春表示,隨着人工智能不斷升級,家居生活在經歷數字賦能之後,從“功能執行”轉向“主動服務”,普通家庭可以真正實現“老有所安”。

人工智能的加入能爲家居家電在適配養老服務方面的升級做些什麼?潘保春總結了三個變化。首先是從被動防護到主動關懷。他介紹,早期家居環境改造聚焦於消除安全隱患,比如加裝衛生間防滑扶手、改造廚房防漏電電路等基礎工程。現在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主動預警,讓照護從“事後補救”轉向“事前預警”。

其次,從單點改造到系統集成。“過去適老化改造多停留在單一空間,如臥室加裝緊急呼叫裝置、浴室鋪設防滑地磚。”潘保春說,如今,“全屋智能聯動”成爲趨勢,從語音控制照明、溫控,跌倒檢測與120直連,水電用量異常預警等,形成“感知-決策-執行”的閉環體系。

第三,從功能替代到情感連接。智能化產品讓老人通過大字體界面操作智能家居,子女也可遠程查看設備狀態並留言。

“這些變化都能爲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創造更安全、更便利的居住環境,使普通家庭真正實現‘老有所安’。”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潘保春給出了他對未來居家養老模式的暢想:智能設備將無處不在,燈光隨老人起身自動亮起,空調依體感調適溫度,全方位保障舒適與安全;智能手環時刻監測健康數據,一旦異常,即刻通知家人與醫護;針對有康復需求的老人,家中的康復設備能夠實時監測訓練進展,動態調整訓練強度,有效提高康復效果;社交娛樂也極爲豐富,藉助VR技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與異地親友“面對面”相聚;社區養老服務貼心,一鍵預約,上門護理、助餐等服務便會及時送達;出行有自動駕駛適老車輛,安全平穩,輕鬆暢行等等。

潘保春提到,智能家居養老模式並非高端設備的堆砌,而是一種場景的搭建。它要讓技術主動適應老年人的行爲習慣,融入到普通家電的控制之中。要使普通家庭真正實現“老有所安”,還有幾個關鍵節點需要打通。從企業來看,需要從單純的賣產品轉變爲“解決用戶真實痛點”。潘保春建議,各品牌家電設備應實現互聯互通,達成智能化的場景聯動。從用戶來看,要解決買不起和不會用兩個問題。如何讓普通家庭買得起優質適老產品?潘保春認爲,可以通過政府補貼、完善“適老化改造”稅收抵扣政策等方式優化解決。他還建議,聯合保險公司開發產品責任險,覆蓋智能設備可能發生的誤診、漏檢等風險,降低企業創新成本。文/本報記者熊穎琪

本版供圖/受訪者

·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劉忠範

讓“敢想敢做”的人釋放創造力

隨着國產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人形機器人亮相春晚,我國高科技領域驚喜不斷。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範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展現了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敢想敢做”。

北青報:最近引發關注的科技成果取得突破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劉忠範:取得這樣的突破並引領潮流,對廣大科技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激勵。我覺得突破的關鍵因素是“敢想敢做”。過去我們解決所謂“卡脖子”問題,主要是模仿式創新。現在這幫年輕人,他們沒有任何“帽子”,不被傳統思維束縛,出於對目標和成功的渴望,勇於換賽道,另闢蹊徑,敢想更敢做。另外一個很關鍵點就是公平競爭,環境極爲重要,要給任何人機會。現在這些創新成果都是來自民營企業,從這方面說,民企真的大有可爲,我們要支持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

北青報:如何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劉忠範:一般來說,在實驗室裡做科研,成果就是發好文章,要想實現產業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是完善創新鏈。我們通常講,在1到9的創新鏈中,1到3是實驗室裡做的事,7到9是產業界的事,但4到6,也就是工程化、規模化沒人做。所以中試平臺很重要,是中試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向生產力轉化的關鍵環節,可以對新產品的工業化、批量化生產的可行性進行全面驗證。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科學家要往前走一步,不能只滿足於拿“帽子”、發論文,要把科技成果轉化。

北青報:展望未來,您有怎樣的期待和信心?

劉忠範:我們一直在發展和進步。中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有優秀的研發團隊,在政策引導、創新環境下,讓“玩命幹活”的人釋放出自身的創造力,未來不可限量。

文/本報記者董鑫本版統籌/徐鋒劉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