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志克/臺積電應幫臺灣平息核安爭議
臺灣社會有關核電的討論逐漸固化,趨向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核能供電穩定高效、價格低廉、碳排量近零、環境污染程度低,且提高臺灣戰時的能源自主性;美國在臺協會對臺灣在大敵壓境下卻不善用核電資源,也提出過強烈質疑。而反核的主要論點是,地震或海嘯可能造成類似福島事件的核污染災難,以及臺灣至今仍沒有可永久貯存高放射核廢料的設施。
許多國家長期使用核電,近年來核電安全已有長足進步;最有力的證據是,幾座先前因核污染事件而關閉的核電廠都在整修後重新運轉。三哩島核電廠一號機組去年重啓,預計二○二八年恢復供電給微軟的資料中心;福島核災後,日本關閉境內所有核電廠,重作安全檢查與升級,到今年初已重啓了十四座,包括位於福島受災核電廠附近且使用同類型反應器的女川核電廠。
然而,即便外國核電廠可以安全運作,不代表臺灣的核電廠也可以。今天台灣核安爭議的焦點,正是不相信臺電營運核電廠足夠安全。要打破這個僵局,需要一個兼具工程實力和崇隆社會聲譽的機構,對臺灣核電廠到底能否安全營運作完整評估,臺積電應當仁不讓承擔起這個責任。
爲什麼是臺積電?因爲臺積電是臺灣最大的用電戶,預計到了二○三○年將佔全臺總用電量十五點六%。如此高的比率,意味着臺積電基於降低對全國民生與其他產業的衝擊,以及分散經營風險的考量,都應積極探索「自發自用」的發電方案。
AI資料中心的用電量比晶圓廠更高,所有云端服務業者爲了因應資料中心的能源需求,都紛紛投入核能。微軟和Meta決定與傳統核電廠商簽約,以取得他們未來幾十年的核電輸出。谷歌和亞馬遜則選擇投資建造小型模組化反應器新型核電廠。所以臺灣已封存且從未啓用的核電廠,對臺積電緩解未來能源需求的困境,應是很有潛力的選項。
臺灣社會十分極化,缺乏說服整個社會所需的可信度權威,臺積電可能是臺灣唯一具有這種公信力的機構,因爲它的市值佔臺灣股市的卅八點七%、年營收爲臺灣GDP的十一點五%、研發費用是全國科技預算的一點三倍、臺灣每五十名新生兒就有一名來自臺積電員工、它的董事長不但可進出白宮還能與美國總統面對面商談;最重要的是,它是臺灣「矽盾」的核心。
核能其實純屬民生議題,只因反核恰好是執政黨的神主牌,所以即便臺灣民意支持核電的比率接近七成,執政黨還是一意孤行全面廢核。類似的場景發生在二○二一年五月,當時政府因主權及其他因素考量,不願從中國區代理商進口BNT疫苗;然因情況緊急,臺積電與鴻海慨然自掏腰包,以民間廠商名義進口,既替政府解套,也拯救了無數原本可能受到新冠肺炎傷害的性命。
今天,爲了臺灣的環保、免除在臺八萬名員工及其家人「用肺發電」的風險,臺積電就應義無反顧、運用其「無可挑剔的公信力」再拉臺灣一把,針對核電廠究竟安不安全的問題向社會釋疑。以臺積電獨步全球的半導體制程、科技實力與嚴謹程度,不管最後答案如何,相信各界應能坦然接受,也讓臺灣得以一舉擺脫這個紛擾不斷的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