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歧視美國員工爭議延燒 美國、臺灣怎麼看?
▲去年 8 月,臺積電北美招募人員提出訴訟,指控臺積電「反美」。(圖/路透社)
● 文/比薪水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積極拓展全球佈局,赴美設廠是重要策略。在美國政府政策鼓勵下,臺積電於亞利桑那州投入巨資興建先進晶圓廠。然而,臺積電獨有的工作文化與管理模式,移植到美國後,卻演變成種族歧視爭議。
臺積電歧視爭議 三大指控
去年 8 月,臺積電北美招募人員黛博拉.豪因頓(Deborah Howington)提出訴訟,指控臺積電「反美」。截至 2025 年初,原告人數增加至近 30 人,包括白人、拉丁裔、非裔、韓裔和伊朗裔等亞裔員工。主要的指控包括:
1.種族歧視:內定臺灣、中國、東亞員工,在徵才廣告將商務中文列爲重要條件,但是當地業務以英文爲主,沒有正當理由要求使用中文。
2.職場霸凌:使用中文開會、討論業務,重要資料未提供英文版本,不懂中文的員工被排除在外,進而影響考績、升遷。臺籍主管被控貶低美國員工「懶惰」、「愚蠢」,營造出有敵意的工作環境。
3.差別待遇:惡劣的勞動環境,導致非臺籍或東亞員工被解僱或「推定解僱」(Constructive Dismissal,不願接受新的勞動條件而辭職),而臺積電會在他們離職後立即補上臺灣員工。
此外,臺積電爲臺灣員工開設專屬健康中心,提供疫苗接種、年度體檢等服務,也有前往臺積電住宅區的醫療車,這些優待也成了控訴臺積電「反美」的證據。
訴訟基礎爲美國勞動法與《民權法案》第七條,禁止僱主基於種族、國籍等因素歧視。原告方強調,臺積電在美營運且享政府補貼,有義務遵守美國反歧視法規,確保員工獲平等對待。
歧視爭議 美國未掀起波瀾、臺灣認爲文化差異
臺積電的歧視爭議在美國沒有掀起太大波瀾,主流媒體如《富比士》聚焦在臺積電被起訴的事實,深入關注此事的多爲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當地媒體。比起歧視爭議,美國更加關心臺美合作動向。
前彭博社專欄作者認爲,原告方的立論等於認定「只有東亞人才會說中文」,這本身就是種族歧視,控訴臺積電種族主義的論點過於薄弱。在美國網路論壇,也有人從政治、經濟出發,自省白人中心思想,並且認爲美國需要臺積電才能成功。
視角回到臺灣。由於臺積電爲人詬病的「血汗文化」存在已久,臺灣社會不避諱談論其負面消息,媒體也廣泛報導臺積電歧視爭議。
針對臺積電歧視爭議,臺灣人大多認爲是文化差異,更有激進者認爲臺積電爲亞裔在美國長期遭受的歧視出了一口氣,況且外企在臺灣也會要求英語能力。也有許多人認爲,臺積電需要遵守當地法規,批評管理層「文化無知」(Cultural Ignorance),呼籲臺積電檢討跨文化管理。
即使臺灣社會大致支持臺積電,但是西方社會強調多元共融,此事仍對臺積電的國際形象造成影響,可能成爲日後全球拓廠的阻力。
▼針對臺積電歧視爭議,臺灣人大多認爲是文化差異,更有激進者認爲臺積電爲亞裔在美國長期遭受的歧視出了一口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臺積電種族歧視風波 如何落幕?
「逆向歧視」指優勢羣體反稱被弱勢羣體歧視,但許多人對於優勢羣體是否可能被「歧視」抱持懷疑,因此這個詞彙經常與「相對剝奪感」連結。
針對臺積電歧視爭議,臺、美都有輿論認爲亞裔在美長期遭受歧視,西方員工被「逆向歧視」的說法不合邏輯。更有人梳理西方排華歷史,指出此事無關種族,而是西方人工作能力落後、不願精進中文的問題,加上美國沒有官方語言,臺積電說中文不構成種族歧視。
不過,就美國法律的角度,重點仍在臺積電的管理是否「構成基於種族或國籍的不公平待遇」、「營造出有敵意的工作環境」,而非執著於「逆向歧視」。
對於訴訟,臺積電並無迴應,而是強調企業重視多元,招募、升遷皆秉持公平原則,致力提供安全、友善、包容的工作環境。然而,2 月原告方指責臺灣員工吸毒、性交易、化學物質處理失當後,臺積電要求封存與案件無關的檔案,認爲這是「煽動公衆醜聞,誹謗臺積電」。
2025 年 4 月,臺積電歧視一案將展開首次聽證會,各界密切關注訴訟發展及法院裁決。無論訴訟結果,此案都可能促使臺積電重新審視跨文化管理策略,例如加強跨文化管理訓練、改善人資政策、提升當地員工管理職比例等。
跨國投資、擴廠成爲趨勢,企業須更重視文化差異、當地法規。如何適應不同文化背景,避免勞資糾紛,是臺積電及所有跨國企業須正視的課題。
▼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區最新進度。(圖/臺積電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比薪水」,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