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缺料拖累進度!公共工程頻流標 業界指關鍵在預算

近年新北與基隆多起工程接連流標,必須多次調整預算與工期才能順利發包,導致工程進度延宕。記者季相儒/攝影

大環境缺工缺料問題持續衝擊營建市場,公共工程也難倖免。近年新北與基隆多起工程接連流標,必須多次調整預算與工期才能順利發包,導致工程進度延宕。地方政府與業界分析,主因在於預算未能反映市場實際成本,加上大型公共建設集中招標產生「磁吸效應」,進一步壓縮中小型工程的投標意願。

新北市工務局表示,以新工處代辦的「瑞芳地政事務所暨瑞芳區衛生所辦公廳舍興建工程」爲例,曾於113年12月與114年1月兩度流標,主因瑞芳地區偏遠、多雨,導致施工效率難以掌握,加上國內工程案量龐大、專業工種人力短缺,以及機具與機電設備價格持續上漲,使廠商投標意願低落。

市府後續調整預算並放寬工期,考量當地氣候與施工環境,提供更具彈性的作業條件,於114年6月第三次招標,7月開標共有3家廠商投標,8月順利決標。目前工程預計於今年底開工。工務局補充,該案是近年新工處代辦工程中流標次數最多的個案之一,雖然以往或許也曾出現流標次數更多的工程,但當時的時空背景與市場條件不同,難以作爲比較依據。

新北市水利局長宋德仁指出,塔寮坑第三抽水站是近年流標次數最多的工程,歷經8次流標後纔在去年第9次順利決標並動土。他說,當時全臺公共工程量大,廠商可擇案承攬,加上原物料與人力成本高漲,導致投標意願下降。該工程又位於河邊、施工風險高、天候不穩,增加業者評估風險。水利局後續依市場行情檢討預算與工資調整,才讓標案更符合實際成本。宋德仁指出,前瞻計劃及大型建設推動,加上臺積電南科、中科等園區擴廠,高科技廠房利潤佳,不僅吸引營造商轉向民間市場,甚至連部分公務員都被科技業挖角,凸顯公共工程推動困難。

臺灣區綜合營造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煌銘則指出,公共工程頻頻流標的主因仍在於預算偏低。他說,從政府覈定預算到開標往往間隔數月甚至一年,材料與人工成本波動劇烈,導致預算與實際落差過大,廠商評估風險高而選擇不投標。多數工程流標都與預算不足有關,僅淡江大橋屬技術性問題導致流標的特例。

陳煌銘強調,國內營造廠技術能力充足,只要預算合理、確保不虧損,廠商自然願意進場投標。但目前預算調整機制僵化,公務員憂遭誤會圖利,導致修正進度緩慢,往往要流標2、3次後纔會檢討提高預算。他呼籲,政府應建立更靈活的預算調整制度,讓公共工程能及時反映市場成本,避免延宕、確保建設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