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推動羣衆賽事提質升級
賽事組織保障更專業
中國體育報記者 傅瀟雯
近日,一場場精彩的羣衆足球賽事在全運舞臺連番登場。羣衆比賽足球項目預賽階段各賽區“專業化”的賽事組織,描畫了一幅幅令人熱血沸騰的足球畫卷,讓每一位參與其中的足球選手都能感受到全國賽事的高標準體驗。
在寧夏銀川進行的五人制足球男子甲組預賽,來自全國各地的14支隊伍齊聚一堂,共赴這場足球盛宴。爲了讓比賽向高水平靠攏,辦賽更“專業化”,寧夏賽區在場地設施方面,對現有足球場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確保場地條件符合全國運動會的高標準要求。同時,賽區還完善了場館的配套設施,包括運動員休息室、醫療室、裁判員休息室等,爲參賽隊伍和工作人員提供舒適便捷的環境。在賽事組織方面,賽區精心制定了詳細的競賽組織方案,從賽程安排、裁判選派到賽事服務,進行了周密部署。
賽區全方位的專業化保障服務也得到了參賽隊伍的高度評價,拿到男子甲組項目決賽入場券的西藏代表隊助理教練次仁說:“感謝寧夏組委會爲隊伍提供優秀的住宿、餐飲、醫療條件,在緊張的比賽之餘,品嚐了寧夏的美食,感受到寧夏人民的熱情,希望有機會能再來寧夏。”此外,寧夏賽區還承辦了七人制男子老將組的比賽,寧夏體育局羣體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承辦全國性、專業化、高水平的足球賽事,進一步激發寧夏羣衆的體育熱情,助力寧夏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武漢賽區承辦了羣衆足球項目五人制男子乙組、老將組南區預賽的比賽,賽事組織高效有序,從球隊的報名、賽程的安排到場地的佈置,都做到了細緻入微。賽區爲參賽隊伍提供了優質的後勤保障服務,包括住宿、餐飲、交通等,讓運動員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比賽。在賽風賽紀方面,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競賽相關工作細緻、嚴謹,各參賽隊嚴守賽風賽紀紅線,無一例違反賽風賽紀和暴力事件發生,展現了良好的體育精神。
賽事的宣傳也同樣體現“專業化”,據悉,五人制男子乙組、老將組全部賽事實現了互聯網平臺直播,分別在中國五人制足球微信公衆號、抖音、微博、足球頻道小程序等平臺進行了線上直播。
羣衆賽事玩出“科技感”
中國體育報記者 馮蕾
“太刺激了!這個三層重力門設計太考驗技術了!”在第十五屆全運會羣衆比賽航模預賽現場,此起彼伏的驚歎聲與歡呼聲中,一架架造型各異的航模飛機上演着精彩的空中“舞蹈”。
這場爲期6天、涵蓋六大比賽項目的羣衆賽事,由國家體育總局羣衆體育司、國家體育總局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中國航空運動協會主辦,北川羌族自治縣負責協調配合,國際級與國家級裁判員團隊進行專業執裁,憑藉高度專業化的組織與服務,收穫了參賽羣衆的一致好評。
比賽中,遙控手拋滑翔機、汽油機模型繞標飛機、無人機競速等賽事各有看點。無人機競速賽道設計別具匠心,巧妙融入北川羌族特色的“羊角花”元素,不僅增添了視覺美感,更提升了比賽難度。北京隊的選手成果順利晉級決賽,他興奮地分享:“賽場氛圍超燃!重力門這些障礙特別有挑戰性,科技感十足,還融入了當地文化特色,比賽氛圍環境和體驗感都非常棒。”
航模運動向來是科技與競技的完美融合。項目裁判長錢同晨介紹:“選手們使用的滑翔機集成了先進的傳感器、控制系統和通信技術,現代科技材料與設計理念的運用,讓航模在空中的性能、精準性和穩定性大幅提升,比賽不僅比飛行技巧,更是科技應用能力的較量。” 爲確保比賽公平公正,預賽創新採用無人機協助執裁,從俯視視角全方位記錄比賽過程,讓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穿越都清晰可查,大大提高了判罰的客觀性與準確性。
賽事組織的專業性,從籌備階段便可見一斑。組委會負責人介紹:“我們提前三個月啓動籌備工作,制定了涵蓋交通、醫療、天氣、安保等領域的保障方案,還對志願者進行專項培訓,就是爲了給參賽者提供‘一對一’的貼心服務。”上海選手湯繼靈展示着手機裡的賽事手冊,讚歎道:“從報名到檢錄,每個環節都有詳細指引,連天氣應急預案都考慮得這麼周全,讓我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無論是賽前的細緻籌備,賽中的貼心服務,還是公正嚴謹的裁判工作,都讓參賽者感受到了專業賽事的魅力。“專業的賽事組織,讓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看到了自己的潛力,也更有動力堅持這項運動。”選手張強說。
第十五屆全運會航模預賽用專業與匠心,讓越來越多的體育愛好者,有機會站上專業舞臺,感受競技體育的無限魅力。
觀衆越看越過癮
中國體育報記者 軋學超
第十五屆全運會羣衆比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從綠茵場到龍舟賽道,從輪滑場地到門球賽場,各項羣衆賽事以專業化標準塑造全新賽事體系,不僅大幅提升了羣衆體育的競技水準,更激活了體育事業服務民生的深層價值,成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生動註腳。
在寧夏銀川,全運會羣衆賽事足球項目預賽在符合國際足聯標準的專業級草皮上展開。賽事選派專業裁判團隊,運用先進的電子計時計分系統,配合精準的越位判罰輔助設備,讓每場比賽都充滿職業賽事的嚴謹性。現場觀衆周經業邊看球邊對記者說:“以前總覺得羣衆足球比賽差些火候,這次比賽的判罰尺度、場地條件和職業聯賽一樣精準,看着太解渴了!這種專業氛圍,讓我們這些老球迷也過足了癮。”
湖北仙桃的排湖水域,龍舟預賽的戰鼓陣陣。爲保障賽事順利進行,當地按照賽事標準,對200米、500米直道競速賽道進行科學規劃,設置了清晰的航道浮標和計時塔。岸邊,水上救援艇隨時待命,應急醫療點的醫療救護車配備專業醫護人員和急救設備。
天津寧河區雙奧運動中心內,全運會輪滑項目預賽上演着速度與技巧的精彩對決。場地採用符合國際輪滑聯合會標準的專業賽用板材,經過精密測量和調試,確保賽道摩擦力均勻、彎道弧度科學。專業的LED無影照明系統,將場地照得亮如白晝,角度設計避免了光線對選手的干擾。觀衆齊珅緊盯賽道上飛馳的選手,讚歎道:“選手的每個彎道漂移都充滿專業美感,這樣的場地條件,才能讓選手發揮出最好水平。”
全運會門球預賽則在全國多地舉行,標準化的門球場地鋪設專業人造草坪,邊界線、得分區標識清晰明確,避免了因場地因素產生的爭議。由國家級門球裁判領銜的專業裁判團隊,對每個擊球、過門動作嚴格判罰。門球愛好者趙家良興奮地說:“現在的門球比賽越看越有門道,規則清晰、判罰公正,讓我們這些老球友可以仔細研究每場比賽的戰術細節了。”
據瞭解,全運會羣衆賽事的專業升級,實現了羣衆賽事從“業餘”到“專業”的跨越。通過賽事組織規範化、設施配備標準化、裁判團隊專業化,將體育精神融入大衆生活。賽事標準化運營,更是打破了羣衆體育與專業賽事的壁壘,爲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探索出新的路徑。
“打起球來太舒服了”
中國體育報記者 顧寧
“這場地,彈性、摩擦力都恰到好處,打起球來太舒服了,感覺自己水平都能超常發揮!”在第十五屆全運會羣衆比賽羽毛球項目(單項)預賽現場,一位參賽選手興奮地說道。隨着全運會羣衆比賽在各地火熱開展,“專業”“升級”成爲參賽羣衆口中的高頻詞,而場地設施的全面升級,無疑是這份“專業範兒”的最直觀體現。
第十五屆全運會羣衆比賽網球項目(單項)預賽在河南省體育場館中心舉行。踏入賽場,國際標準的網球場地映入眼簾,平整的場地、精準的標識,幫助選手們穩定發揮。據場館負責人介紹,場地的地面材料經過嚴格篩選,其彈性與摩擦力經過專業調試,既能保證球員快速移動時的抓地力,又能有效緩衝落地衝擊,降低受傷風險。
在羽毛球賽場上,湖北荊州文化體育中心體育館同樣在場地設施上做到了極致。場館內鋪設的專業地膠,摩擦係數精準匹配羽毛球運動需求,球員們在急停、轉向、起跳時,都能感受到地膠提供的恰到好處的助力。其出色的防滑性能,大大降低了滑倒受傷的概率,讓選手們能毫無顧慮地施展技術。燈光方面,採用了特製的無頻閃、無陰影照明設備,從各個角度均勻照亮場地,確保羽毛球在空中飛行軌跡清晰可見。“在這裡打球,球的落點看得一清二楚,完全沒有光線盲區,對我們發揮水平太重要了。”一位來自貴州的參賽選手感慨道。
在三月進行的全國第十五屆運動會羣衆比賽足球項目七人制男子乙組預賽,江西定南作爲承辦地,擁有高標準的足球場地設施。其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配備了多塊天然草皮與人工草皮訓練場地。天然草皮精心養護,草長、密度適宜,爲球員提供了柔軟且富有彈性的運動表面,有效減少了球員倒地時的擦傷風險;人工草皮同樣具備良好的緩衝性能與耐磨性,在保證足球滾動速度與方向準確性的同時,滿足了高強度比賽需求。場地周邊功能用房、運動員休息區、餐廳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完善的賽事保障體系,爲參賽隊伍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讓廣大草根足球愛好者盡情享受比賽,追逐足球夢想。
這些全運會羣衆賽事的“專業化”升級,不僅提升了賽事質量,也激發了羣衆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健身環境更舒適
張博宸
近日,第十五屆全運會羣衆比賽足球項目七人制女子組和女子老將組的決賽在珠海市金灣區索卡體育訓練基地收官。金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決賽開幕當日現場觀衆就破千人,賽時平均每日大約400人次前往觀賽。體育即民生,承辦全運會的羣衆比賽推動了當地場地設施升級、服務標準提升,市民對足球運動的熱情進一步被點燃。”
據介紹,珠海市足球場數量超450塊,其中社會足球場地187塊,近7成場地免費開放,中小學共有足球場270塊,天然草坪場地約佔30%。大鏡山社區體育公園就有一塊標準足球場,市民葉文佩在綠茵場上帶球突破、傳球配合,享受着足球帶來的快樂,每週都會約好友來戶外踢球的他表示,“場地的平整度很高,腳感舒適,還配有休息區,在這踢球很享受。”另一側,小學生楊琪在爸爸的帶領下正在練習盤帶,“我看了女足比賽,姐姐們好厲害,我很喜歡足球,想像她們一樣能踏上高級別的賽場。”
爲了更好地服務全運會,始建於1926年的越秀山體育場再次修繕一新。場內,漸變黃色座椅、深綠色擋牆、天藍色跑道與綠茵場相映成趣。行至升旗臺,場館名稱、標識、始建年份、重大賽事活動等元素融入了主背景牆。“這一南粵足球的發源地不僅是競技場,還是承載城市記憶與地方體育人文的載體。”廣東省勘察設計師何堅介紹:“通過色調設計,越秀山體育場不僅與廣州傳統中軸線上的歷史建築相呼應,還與越秀山美景相交融。”
位於廣州市中心、國內現存最古老的體育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也完成了改造。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師陳雄介紹,“首層沿街退讓2.5米設置嶺南騎樓街,賽後可用作便民商業空間,既融入了嶺南文化元素,又貫通750米的廣州傳統紅色紀念軸線,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新生。”
作爲面向全民全齡友好的“零障賽區”,天河體育中心在拆除原有圍欄1633米後,該場館新增人行步道767米、改造無障礙盲道1463米、外圍鋪設了941米的專業健身跑道、二層平臺增設700米風雨健身跑道,再通過無障礙坡道連接,構建起立體交通網絡,爲市民提供更舒適、多元的運動環境,不少體育愛好者慕名而來。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廣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賽後,相關場館將實現功能空間的順暢轉換,實現長效惠民。”
來源:中國體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