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死抱黃金國家」!慘遇金融海嘯也不賣 如今暴賺9兆元

義大利是全球第三大黃金儲備國家。(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近年來,義大利不時因債券與銀行問題陷入市場危機,但如今隨着金價飆漲,該國央行龐大的黃金儲備反成意外之財。數十年來,無論金融風暴或國債高漲,義大利始終堅持不在經濟低迷時拋售黃金,正因這份堅持,如今央行持有高達2452公噸、價值約3000億美元(約新臺幣9.2兆元)的黃金,成爲全球第三大黃金儲備國。

路透報導指出,義大利人對金銀的熱愛可追溯數千年前。早在古羅馬之前,伊特魯里亞人便已掌握精湛的鍊金技術。到了凱撒大帝時期,羅馬推出的奧里斯金幣奠定帝國貨幣體系的基礎;中世紀時期,「弗羅林金幣」更成爲歐洲貿易的主流貨幣,其影響力堪比今日的美元。

義大利近代的黃金政策則深受二戰經驗影響。當年納粹德軍在法西斯政權協助下,奪走義大利高達120噸的黃金儲備,戰後僅剩20噸。直到經濟起飛的年代,義大利出口貿易蓬勃發展、外匯收入激增,央行才逐步將部分美元轉換爲黃金。1960年時,黃金儲備已回升至1400公噸,其中包括1958年追回被掠奪的四分之三黃金。

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全球經濟劇烈動盪。義大利央行爲填補外資撤出造成的缺口,1976年曾以儲備中的4萬1300塊金磚爲抵押,向德國聯邦銀行借得20億美元(約新臺幣612億)度過難關,卻從未真正出售過黃金。即使在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時,義大利仍堅守這項原則,未動用任何黃金儲備。

義大利央行前副總裁羅西(Salvatore Rossi)曾形容:「黃金就像家傳的銀器或祖父的懷錶,是國家信心動搖時最後的依託。」

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截至去年底,黃金佔義大利官方儲備的近75%,遠高於歐元區平均的66.5%。目前義大利央行持有2452噸黃金,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與德國,按現行金價計算,價值約3,000億美元(約新臺幣9.2兆元);相較之下,臺灣持有423.6噸,位居全球第13。

這些黃金中,約1100公噸存放於位於羅馬市中心柯赫宮(Palazzo Koch)的央行地下金庫,距離古羅馬競技場僅幾步之遙;另有相近數量的黃金存放於美國,少部分則分別保存在英國與瑞士。

然而,義大利目前國債規模已突破3兆歐元,明年恐達GDP的137.4%。外界長期呼籲政府出售部分黃金,以減輕債務或挹注基礎建設,但央行始終堅持不動。

博科尼大學院長卡塞利(Stefano Caselli)指出:「在全球經濟重塑、金價飆漲與加密貨幣崛起的當下,央行手中的黃金是最具戰略價值的資產,他們不賣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