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四大衛星營運商一半都用它!產品下海底、上太空,臺廠「特種部隊術」衝六成毛利率
萊德光電執行長沈培生 (攝影者.駱裕隆)
文/張如嫺
低軌衛星通訊在俄烏戰爭中一戰成名,不僅突破戰地瓶頸,更克服天災與海底光纜遭破壞的限制,成爲全球通訊的新希望,隨着發射量急遽攀升,市場成長速度直逼AI與5G。
然而,鮮少人知曉,這場通訊革命的背後,竟仰賴一枚僅僅六公分的光纖雷射被動元件,微小得幾乎可以藏進掌心。目前全球僅有三家企業能供應此關鍵元件,其中一家正是來自臺灣的萊德光電,全球四大衛星營運商已有兩家是它的客戶。
萊德憑什麼成爲太空通訊的黑馬,它的崛起正是全球面對紅色供應鏈低價搶市時的解方:企業版的特種部隊突圍術。
網路泡沫,一度恐撐不下去
一九九九年,曾在中科院研究光通訊的萊德執行長沈培生,在大股東環隆科技支持下成立萊德,總部設在西雅圖。當時網路興起,需大量布建傳輸更快的光纖,帶動光通訊產業風生水起,憑藉團隊的研發能力,半年內就推出光通訊元件生產設備,提供連帶技術與顧問的服務,創業隔年便實現獲利。
好景不常,二○○○年的網路泡沫化重創光通訊產業,「我們前兩年都賺錢,也沒注意,直到○三年才發現不對勁!」沈培生回憶,客戶紛紛受創,市場急凍,萊德在美國的銷售受阻,公司也不得不從六十人裁至三十五人。
「一度以爲要撐不下去。」沈培生選擇回臺募資,在演講中坦承產業寒冬,但他堅信利基型產品仍有生機,成功吸引臺中磐石會成員投資,包括宏全、喬福等企業主與二代,後來和碩旗下華瑋投資也成第二大股東。
○六年,萊德逆勢推出新品光纖檢測儀,因爲能把尺寸做到同業的二分之一、表現還不打折,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採用,這項產品一度做到年營收五百萬美元,讓萊德從蕭條中重新獲利。
但有些產品運氣就沒有這麼好,比如,萊德在智慧照明事業中曾押寶LED,卻在中國大舉進入後迅速崩盤。沈培生形容,當時萊德開始學着當「特種部隊」,「當你到一個地方,環境不如預期、敵人出乎意料,你就得隨機應變,保持彈性。」他果斷轉型,將原本的賠錢貨轉化爲小金雞。
某次,一家石油公司委託萊德開發可置於海底的光纖感測器,用以描繪海底結構、判斷石油與岩層分佈。後來甚至有客戶要求在沙漠中使用這項技術。「我們的元件原本是放在冷氣房裡的!」沈培生笑說。儘管挑戰重重,團隊仍依客戶需求重新設計,完成任務。
一○年左右,中國光通訊產業崛起,市場陷入激烈的價格血戰。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壓境,沈培生選擇不與其正面交鋒,而是轉向高功率光纖雷射元件與智慧照明產品。他的目標是成爲客戶眼中的「特種部隊」,專解最難的問題。
比如,NASA發現德州海邊有海龜上岸產卵,希望萊德研發「琥珀色」的燈,降低光害對母龜的影響。沈培生馬上調動資源,滿足客戶特殊需求,「有時候你大概知道這是賠錢的生意,但只要能建立客戶的信任,最難的問題他們就會找你,如此生意纔會長久。」
「麻煩生意」打開太空市場
這種「敢接、敢改」的形象,爲萊德打開了太空市場的大門。二一年,一家全球知名衛星營運商先是向萊德採購光纖雷射元件,某天卻打電話告訴萊德元件燒掉了,沈培生親自與對方討論,才發現對方將元件直接送上太空,那並非原始設計所能承受的環境,需要他幫忙解決上太空的難題。
沈培生指出,一般光通訊元件傳輸功耗大約○・一瓦,而衛星雷射元件要求的傳輸功耗則是十瓦,相當於百倍挑戰;而且太空屬於真空環境,沒有空氣對流,怎麼讓元件散熱,成了最大難題。
不僅材料、膠水要重新挑選,點膠位置、散熱結構也需特別設計,更別提上太空的元件,一定得抗輻射、耐溫差。每一次設計修改,往往需耗時三個月,動輒二、三十次實驗,這些大廠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煩生意」,卻成了萊德敲開太空市場的敲門磚。
萊德薄膜濾光片供應商統新光訊總經理魏敬易印象深刻,「當其他客戶都要求鍍膜層只要一百層,萊德卻要兩百層;別人濾光片規格是承受十瓦的雷射能量、他們就要求二十瓦。」他說,「萊德總是最早來問,而且要求總是比別人高。」
這些近乎苛刻的規格,並非爲了炫技,而是爲了解決客戶最棘手的問題,萊德的產品多屬客製化,雖然營收規模不大,毛利率卻超過六成,遠高於多數同業。這也證明:技術走在前面,纔不容易被取代。不過本土法人提醒,萊德技術生產重鎮仍在中國,要留意地緣政治風險。
特種部隊往往面臨惡劣又不穩定的環境,隨機應變、保持彈性,是精兵突圍的關鍵。企業亦然,唯有真正理解客戶需求、願意承擔最難的任務,才能活得漂亮、走得長遠。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40歲後不運動,照樣逆轉脂肪肝!最新研究公開一個飲食秘密
主管最怕的員工特質:凡事自己來
年過65歲還像年輕人!研究:練樂器讓大腦跟20幾歲一樣靈活
不是咖啡、也不是午睡!27秒「微休息」快速恢復疲勞和腦力
巴菲特的「最無聊」投資法,小白靠它打敗9成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