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中攻克高原技術難題 西藏誕生克隆氂牛、犏牛
7月11日在西藏(當雄)金絲野犛牛繁育基地拍攝的克隆犛牛。(新華社)
歷時2年多的科研攻關和實踐創新,10日中午12時40分,西藏金絲野犛牛繁育基地剖腹誕生了第一頭克隆犛牛。另外,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犏牛也在西藏誕生。兩個世界首例標誌着中國攻克高海拔克隆技術難題,爲高原種業振興邁出關鍵步伐。
新華網報導,這頭新出生的克隆牛犢個頭比正常新生牛犢較大,全身通黑,能夠正常行走,目前身體狀況良好,體重33.5公斤。
這一成果是浙江大學方盛國團隊和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聯合攻關取得的。從2023年7月起的兩年來,科研人員克服高原缺氧、實驗設備短缺等困難,通過全基因組選擇和體細胞克隆的複合技術,培育誕生了第一頭克隆犛牛。
浙江大學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主任方盛國教授指出,西藏是犛牛的主要生活區域,數量較大。開展犛牛克隆工作,不僅有助於西藏構建犛牛繁育體系,還可以精準複製繁育能力強、肉產量高、抗病性強的犛牛個體,快速擴大優質種羣,提升犛牛養殖的經濟效益。
另據科技日報報導,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研究員餘大爲領銜的科研團隊,在西藏拉薩市曲水縣實驗站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犏牛。
餘大爲介紹,科研人員從實驗站內一頭9歲的優質成年犛牛耳緣提取體細胞,將其細胞核移植到黃牛的去核卵母細胞中構建克隆胚胎,再植入代孕犛牛體內發育。歷經高原低溫低氧環境的嚴峻考驗,新生克隆犏牛通過剖腹產手術降生,體重達26公斤。
作爲犛牛與黃牛雜交的獨特畜種,犏牛堪稱青藏高原的「全能選手」。它融合了母系對高寒缺氧環境的適應力與父系的高產乳肉性能:成年個體年產奶量達普通犏牛的數倍之多,乳脂率較黃牛提升15%以上;產肉效率高、營養豐富的特性,結合突出的役用能力,使其綜合經濟價值顯著優於普通高原牛種。
7月11日,在西藏(當雄)金絲野犛牛繁育基地,工作人員給克隆犛牛檢查身體。(新華社)
7月11日在西藏(當雄)金絲野犛牛繁育基地拍攝的克隆犛牛。(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