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微創腦脊接口患者截癱兩年重新站立行走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俞金旻)3月4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全球首例微創腦脊接口患者截癱兩年後重新站立行走。

“擡腿、邁步、站穩了!”在8個攝像頭的記錄下,林先生扶住助行器,緩緩擡起腿。他曾被宣判“永遠站不起來”,此時正用雙腿踏出逆轉命運的腳步。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多學科團隊緊密合作下,採用堪稱革命性的微創腦脊接口技術,實現了全球首例完全截癱患者恢復站立行走。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目前我國有374萬脊髓損傷患者,全球近2000萬患者。後續研發團隊將對技術進行創新與優化,確保腦脊接口技術能夠長期、穩定地爲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療支持,相信更多的患者能夠重新站起。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腦脊接口與腦機接口都屬於大腦與外部設備連接的技術。腦脊接口主要連接腦部和脊髓。例如,通過在腦部和脊髓植入電極芯片,搭建“神經旁路”,重點在於建立大腦與脊髓之間的連接,以實現特定的神經功能重建或恢復。腦機接口是將人類的意識和大腦活動與計算機等設備進行連接的技術,可以實現人機之間的信息交換和控制。漢鼎智庫報告顯示,醫療健康是目前腦機接口最大的市場應用領域,也是最主要且最接近商業化的領域。

2025年1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這是繼1月8日北京市發佈《加快北京市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後,國內又一城市在腦機接口發展方面的佈局。

《方案》明確,2027年前,實現高質量腦控,半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在國內率先實現臨牀應用,侵入式腦機接口研發取得突破,腦機接口創新生態初步構建。將引育5家以上具有腦機接口核心技術與產品研發能力的自主創新企業、10家以上產業鏈骨幹企業。2030年前,實現高質量控腦,腦機接口產品全面實現臨牀應用,打造全球腦機接口產品創新高地,產業鏈核心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方案》提出,面向康復、教育、娛樂等領域,鼓勵企業開展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研發與產業化。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在腦機接口超柔性電極、超低功耗芯片、位點腦區、解碼調控算法等方面形成新技術突破,探索腦脊接口(BSI)、介入式腦機接口、基於光學或超聲的新型腦機接口等新賽道。

截至發稿,已有三位患者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手術,正在進一步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