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答21:亟需綠色電力驅動新型算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實習生範書晴 北京報道
2025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9月8日至10日將在北京舉行。本屆大會以“全球能源互聯網: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爲主題,將舉行全體大會、平行論壇和主題展覽。多國政要、國際機構和組織負責人或代表,以及來自國內外能源電力企業、金融機構、高校、研究機構等約1000名嘉賓將出席大會。
7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以下簡稱“合作組織”)在京舉行2025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新聞發佈會。合作組織秘書長伍萱表示,今年是全球能源互聯網倡議提出十週年。本屆大會是紀念倡議提出十週年的一次重要活動,是國際能源領域的一場盛會,也是提升我國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載體,將爲各方共商國際能源合作、共推能源綠色發展搭建重要平臺。
據悉,本屆大會結合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實際和世界清潔可持續發展熱點領域,設置了回顧全球電力發展現狀、完善全球能源互聯網頂層設計、推動全球南方國家能源現代化等重點議題。同時,還將舉辦涵蓋數字技術融合、投融資創新、國際能源合作、能源氣候協同、裝備技術創新、政策機制完善、零碳園區實踐等多場邊會活動。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爲電力行業帶來了諸多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合作組織如何看待AI技術在提升電力供應穩定性中的作用?對此,全球能源互聯網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肖晉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電力系統是能源領域最早進行數字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電力系統就引入了能量管理系統(EMS)來確保安全穩定運行和供需平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電力系統的數字化過程已從單一環節向電力技術、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融合發展的新階段過渡。合作組織今年提出了“數智化堅強電網”的概念,這意味着更高層次的發展。“AI在電力系統仍有廣闊空間,並將推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爲能源電力技術進步提供新的動力。”
肖晉宇表示,AI技術對電力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提升預測精度。隨着電力系統更多依賴風電、光伏等間歇性電源,需要加強對電力系統供需兩側的精確預測,AI技術在此有很大應用空間。第二是優化調度運行。傳統電力系統主要是大機組集中調度,而現在有大量分佈式電源。AI技術可以提升我們對電網的認知和決策能力,提高故障預判和事後恢復能力。第三是提升需求側的靈活性。AI技術能將新型電力系統中的靈活性資源(如充電站、微電網、需求響應等)有效聚合,使其參與電力系統的調峰調頻。第四是提高運檢效率。AI技術結合機器人可在電力系統惡劣、危險的運行維護環境中替代人工操作。例如,在超高壓輸電線路巡檢、變電站維護等方面。
但同時,肖晉宇表示,AI的發展也給電力系統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潛在風險:
一方面是外部挑戰(用電量增長)。AI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這導致顯著的用電增長。據統計,自AI發展以來,用於智能模型訓練的計算需求每年增長近五倍。2020-2024年,全球AI計算中心的用電量增長了2.5倍,達到4000億千瓦時,約佔全球總用電量的1.5%。我們預測未來十年,AI驅動的全球社會總用電需求將增加1.5萬億千瓦時,佔比提高到3%,增速最快。因此,我們需要“綠色電力驅動新型算力”。
另一方面是內部挑戰(行業特性)。 首先是高可靠性要求,電力系統對高可靠性有特殊要求,在一些核心環節不能出錯。我們倡導人機協同,逐步應用AI,目前在決策和智能控制方面仍需人工判斷。未來將根據AI和人的不同特點進行評估,合理分配工作。其次是AI可解釋性,電力系統嚴格遵守物理規律。我們認爲可解釋AI技術前景廣闊,它能解析現有AI的“黑箱子”,便於掌握邏輯性和可追溯性,從而加速AI在電力系統的應用。另外還有信息安全,電力系統有嚴格的安全機制。未來需要引入新的保護機制(如IPv6、AI支持的網絡保護設計),並基於區塊鏈、分佈式可信技術、隱私計算等來提升數據安全性和保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