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連線|英偉達四季報顯示營收增速放緩,DeepSeek未來是衝擊還是助力?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楊雨萊 廣州報道
英偉達營收增速放緩
北京時間2月27日凌晨,AI芯片巨頭英偉達披露的2025財年第四財季財報顯示,當季營收達393.31億美元,同比增長78%,超出市場預期的380.5億美元;淨利潤也超過220億美元。
儘管財報表現不錯,但是從2024年第三季度開始,英偉達營收的環比增速有所放緩,前三個財季的增速分別爲262%、122.4%、94%。
如何解析英偉達的最新財報表現?爲何英偉達的股價沒有反映出其財報超預期的表現?東吳期貨首席投資官吳照銀爲我們帶來他的解讀。
三方面因素使英偉達股價表現平淡
吳照銀:英偉達的年度業績報告表現較爲強勁,主要指標包括營收和利潤均超出市場預期。然而,其股價表現相對平淡,主要原因在於市場仍對英偉達利潤增速的下降存在擔憂。英偉達的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其業績增長呈逐漸放緩的趨勢,儘管盈利能力仍在增長,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其利潤的二階導數呈現下降趨勢,這對公司股價的估值產生了顯著影響。
詳細分析英偉達盈利下降的原因,首先在於其基數龐大。作爲一家巨型公司,英偉達的利潤總額處於高位,維持100%以上的增速極爲困難。儘管如此,其增速仍在快速下降,淨利潤目前降至同比增速72%,這一數字雖仍較高,但下降趨勢明顯。
此外,市場還擔心英偉達的毛利率正在下降。從財務報表來看,2023年的第四財季的毛利率爲73.6%,而到2024年的第四財季,毛利率降至72%,下降了1.6個百分點。毛利率的下降直接影響了企業盈利增速,這也是市場對英偉達未來利潤增速變化感到擔憂的重要原因。
在對英偉達公司進行分析時,還需考量其所處的宏觀背景,特別是資本市場所面臨的利率環境變化。英偉達是美國資本市場的一員,而美國資本市場當前的利率水平在一段時間內維持高位。今年以來,美國利率一直處於高位且呈上升趨勢。因此,美國無風險利率的高位運行,導致整體上市公司估值難以有效上升。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其一,宏觀層面的無風險利率處於高位;其二,英偉達的毛利率有所下降;其三,儘管英偉達的盈利增速仍較高,但其下降速度較快。綜合這三方面因素,英偉達的股價可能並不爲市場所高度看好。
從這些因素綜合來看,英偉達的股價在過去半年多的時間裡,基本上呈現出高位震盪或高位橫盤的走勢。
DeepSeek是衝擊還是助力?
英偉達股價在過去3年中已上漲約448%,但中國的深度求索(DeepSeek)在2025年開年問世後,引發了市場對英偉達高端GPU需求可能放緩的強烈質疑,英偉達股價曾在1月底單日暴跌17%,創歷史最大跌幅。
但英偉達CEO黃仁勳對於DeepSeek的衝擊則未持悲觀態度。他在最新財報中表示,R1的發佈對AI市場是有利的,不僅不會減少對計算資源的需求,反而會加速AI的採用。
DeepSeek的出現,是否真如黃仁勳所言將給英偉達帶來實際益處?DeepSeek對英偉達到底是挑戰還是機遇?我們來連線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邵宇。
短期內DeepSeek的衝擊或將持續
邵宇:對於英偉達而言,DeepSeek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新增變量。DeepSeek通過其創新的工程化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以更高的性價比完成與國際上同等水平的人工智能輸出,而無需過多的硬件支持,尤其是短期內的算力投入。這種技術突破在1月27日對英偉達的股價形成了接近17%的負面衝擊,且英偉達仍在消化這一衝擊。
短期內,DeepSeek確實對英偉達構成了衝擊,因爲它降低了對硬件的需求,從而在短期內對英偉達的業務形成了一定的壓制。然而,DeepSeek降低了應用門檻,使得更多人能夠使用AI技術,這與所謂的“傑文斯效應”相符。如果AI技術因爲成本降低而被更廣泛地應用,最終可能會對算力需求產生更大的推動作用。例如,新能源汽車最初因價格高昂而難以普及,但隨着成本降低,其市場需求大幅增長。
因此,根本問題並不在於算力瓶頸,而在於人工智能未來是否能夠帶來更多的應用和需求增長。如果需求增長是確定的,那麼對算力的需求,包括對英偉達這樣的圖形芯片的需求,也將更加持續。從中期到長期來看,英偉達仍擁有更多的增長空間。
然而,在DeepSeek等新興技術的衝擊下,英偉達的股價可能會進一步下滑。關鍵還是在於DeepSeek或ChatGPT能否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版本。
英偉達的機遇在人工智能領域
邵宇:英偉達的機遇在於整個人工智能領域,尤其是大語言模型對算力的需求。能否在度過當下的瓶頸期——包括中國在工程化和性價比方面更具創新的瓶頸之後是否會進一步釋放潛力,是其面臨的關鍵問題。然而,其風險在於,面對如此高的利潤,其他競爭對手可能會推出資質芯片或專項芯片來替代英偉達的產品,其他競品也將不斷涌現。儘管英偉達的生態和護城河相對完善,但壟斷利潤通常難以持續太久。我相信,包括中國芯片企業在內的其他芯片公司的競品也會不斷出現,這將對英偉達構成一定的替代壓力。
英偉達+AI未來可期?
黃仁勳在財報公佈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透露,市場對Blackwell芯片的需求大到令人驚歎,並表示英偉達已經成功地大規模生產了Blackwell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在其首個季度實現了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
他進一步強調,AI推理(即模型運行)帶來的算力需求可能遠超當前大語言模型訓練所需,爲了滿足這一需求,英偉達已經大幅增產Blackwell AI芯片,並計劃在未來繼續加大投入。
在AI領域的迅速響應能否幫助英偉達扭轉業績增速放緩的趨勢?未來,英偉達還面臨哪些挑戰?來聽聽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的分析。
英偉達面臨需求量不確定性
楊德龍:當前,全球AI的應用日益廣泛,對英偉達芯片的需求亦隨之大幅增長。這一趨勢推動英偉達的業績表現超出預期,爲其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英偉達亦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在AI應用領域,其能否實現徹底商業化以及能夠創造多大的需求量,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其次,鑑於英偉達股價此前曾大幅上漲,導致估值處於高位,因此可能面臨一定的股價回調風險。
“AI+消費”的市場需求大幅增長
楊德龍:AI作爲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領域之一,未來的發展空間極爲廣闊。近期,國內人形機器人板塊大幅上漲,帶動了“AI+消費”領域的市場需求大幅增長,市場認可度也在持續提升。預計在未來,AI的發展將廣泛滲透至衆多行業,例如“AI+消費”、“AI+醫療”以及“AI+教育”等領域,這些都將顯著推動芯片需求量的增長。
我國在高端芯片領域雖受到美國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我國的優勢在於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因此,只要“AI+消費”能夠催生出商業應用,便有可能大幅提升我國在AI應用領域的發展水平,進而孕育出一批偉大的企業。因此在AI發展的進程中,中美兩國都將佔據重要的領先地位。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節目嘉賓意見僅代表本人觀點。)
策劃:於曉娜
監製:施詩
編輯:李依農
記者:楊雨萊
製作:蔡於恬
攝影:李羣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製: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黃子豪
海外運營編輯:莊歡 吳婉婕 龍李華 張偉韜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