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弈 和平從來屬於強者

(圖/美聯社)

近期,一位名爲楊海峰的先生髮表公開信,試圖以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來說服美國當局,倡導「以和爲貴」、強調「和而不同」,希望美國能夠迴歸多邊主義,停止對抗與圍堵,轉而推動全球合作。這封信雖滿懷善意,卻顯然過於理想化,甚至忽視國際政治的現實:「和平從來屬於強者,而非靠道德說服來爭取。」

美國的文明與文化,與中華大地上幾千年來強調的「中庸之道」大相逕庭。美國的崛起,源於殖民主義的擴張、海盜式的掠奪經濟,最終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確立全球霸權。美國的外交與經濟政策,從來都是以「實力爲基礎」,並非因爲文化對話或道德教化而改變方向。歷史早已證明:美國會與強者談判,卻會無視弱者的請求。

川普的1.0政府或是現在的2.0政府的,其「美國優先」政策,可視爲美國長期戰略的一種直接展現。無論是前任的拜登政府,還是未來的領導者,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圍堵與打壓,不會因爲其釋出善意或強調文化價值而改變,而是取決於大陸自身的實力能否打破美國的戰略封鎖。

試問,美國會因爲大陸的「文化輸出」而停止科技封鎖嗎?會因爲大陸倡導「和而不同」,就放棄對臺灣問題的干涉嗎?國際競爭從不等待,變局中的強者從不被動。當大陸試圖以「中庸」來規勸美國時,美國卻早已部署軍事基地、拉攏盟友、強化科技制裁,步步爲營,絕不會因爲中方的一封公開信而改變路線。

國際政治的現實是,「實力決定話語權,和平從來只屬於強者。」美國之所以願意與當年蘇聯對話,是因爲冷戰時期蘇聯擁有足以毀滅美國的核威懾;華府之所以願意與北京建交,是因爲1970年代大陸有了戰略價值,能夠牽制蘇聯。當年尼克森訪華,並非被大陸的「中庸之道」感化,而是基於現實政治的考量。

今天的大陸,若要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尋求突破,唯一的方式不是以文化等軟實力感化美國,而是不斷增強自身綜合實力,使美國不得不正視其存在。這包括軍事實力的提升、科技自主的發展、產業鏈的穩固,以及國際話語權的拓展。只有當大陸的實力強大,直到讓美國不得不重新計算成本時,美國纔會選擇談判,而非打壓。

楊先生的建言,本質上是一種「以逸待勞、以拖待變、以靜制動」的策略,希望透過文化與外交話語來影響美國。然而,這種做法忽略一個關鍵現實:「國際競爭不會等待。」。

在這場全球博弈中,大陸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文化輸出」,而是實力的提升與戰略的主動。否則,除非北京的主動示弱,大陸期許的和平纔會有到來的一日。(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