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振!這兩年人附深做對了什麼?
這是兩年前
人大附中深圳學校第二任校長王榮
履新時發出的鏗鏘宣示
彼時,創辦五年的人附深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在深圳基礎教育極速變化的背景下,仍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於是,站在第二個五年的新起點上,學校開啓了轟轟烈烈的“二次創業”。
而今,兩年過去了,一個全新的人大附中深圳學校展現在深圳市民面前:
與此同時,該校也得到越來越多家長、學生、高校的認可:
而人們更感興趣的是:
► 這些成績的獲得是偶然還是必然?
► 這兩年人附深全面提振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 面向未來,她又有怎樣的目標與計劃?
“爲什麼人附深這些年的成績提升這麼快?”面對這個問題,學校高三年級主任陳大亮幾乎脫口而出:“因爲我們有最拼的老師、最卷的學生、最強的家長……”
誠然,一所學校的成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優秀的師資必然是好學校的前提與基礎。
曾經,初創的人大附中深圳學校被人們譽爲“海拔高、顏值高、期望高”的“三高學校”。而人們寄予厚望的,是人大附中的金字招牌,及其背後蘊含的兩大核心要素:文化與師資。事實上,文化與師資本就是一體兩面,因爲教師是學校文化的載體。
“這些年,人附深的老師們都憋着一股勁,大家都在爲附中的榮譽而奮鬥!”陳大亮用一個細節證明人附深的老師有多拼:
“這不是學校的硬性規定,而是老師們自覺形成的傳統。爲的就是讓學生第一時間拿到反饋,第一時間查漏補缺。”
每天都能在校園各處
看到人附深師生圍在一起答疑的身影
除了擁有拼搏的幹勁,人附深的師資團隊,還是名副其實的“名師聚集地”。據陳大亮介紹,當年人附深從全國選拔優秀教師,最終從3.6萬多份簡歷中遴選、錄用不到300人——師資實力可見一斑。
而爲打造強中更強的師資團隊,自人附深建校以來,已有近50位教師到北京人大附中本部進行一年以上的跟崗鍛鍊,這些老師回來後成爲學校工作的中堅力量,陳大亮就是其中的一位骨幹。
“狠抓教師專業化成長”,恰恰也是兩年前王榮校長履新時提出的戰略重點之一。兩年來,人附深通過教研引領、名師工作室建設、青年教師成長等系列舉措,讓原本就已是優中選優的人附深教師團隊走向卓越。
而取得這份卓越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海淀區優秀教育教學經驗的持續引入。任職人附深校長之前,王榮在人大附中分校擔任常務副校長,還是北京市海淀區高中工作專家組成員,對高中教育教學管理、高考備考以及“雙新”示範建設經驗豐富。
教師隊伍是質量保障的關鍵,是學校的核心資源。王榮校長指出,人附深要盡力搭建平臺、提供環境、創造條件,助力不同發展層次的教師充分發展。因而,當她從兩千公里開外的北京來到人附深接任“校長”一職時,也把多年在海淀區的教學經驗和教科研資源,一併帶到了這片沃土,滋養老師們的專業成長,如通過與人大附中專家教師進行研討交流,不斷改進高三備考工作,精準把握新高考方向,精研學科複習策略等。
此外,爲充分發揮名師輻射示範作用,人附深不僅重視與深圳教育專家和教研員的聯接,還大力支持名師工作室建設,目前已建成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研等8個名師工作室。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之一張素炎老師說,學校不僅大力支持名師工作室的申報與成立工作,還會從工作室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到具體的建設策略、活動的開展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指導。
另一位主持人王鑫淼老師說,語文、數學、物理三個學科的名師工作室,以對應的學科示範基地爲主陣地、主抓手,把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和日常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科研促教學,以活動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語文名師張素炎還表示,學校語文學科實力在學科示範基地的助力下有了實質性飛躍。“學校提供了課程改革的廣闊舞臺,只要是關乎教師專業成長,關乎育人的大事,所有部門都會給予最大的支持。”
走進人附深,從大家的步履匆匆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這是一所很拼的學校。這裡不僅老師拼,學生也很卷。但“拼”是源於教師心中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而“卷”則源於學生內心強大的自驅力。
在這裡,不管是拼還是卷,都沒有把師生“扭曲”,相反地,每個人臉上呈現的都是自信、陽光而篤定的神情。
在這裡,以人爲本、因材施教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在這裡,老師熱愛學生,學生尊敬老師,師生關係融洽而純粹。
陳大亮老師無意中提到的幾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
“學校對學生好,學生進步大,家長們都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現在家長已成爲我們最強大的宣傳員!”陳大亮開心地說,人附深的學生也很懂得感恩。每逢學生們搞活動,他的辦公桌上都是堆滿了各種各樣學生送的卡片祝福。
面對這樣的疑慮,鯤鵬創新實驗班班主任牛麟首先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他去年帶的畢業班,是在鯤鵬創新實驗班之下的數理實驗班。但這個班同樣考出100%優投率的優異成績。
“對於高三學子來說,學習當然是最重要的,但並不是唯一。”牛麟說,去年高考前幾個月,他就在班上策劃了一個名爲“一起奮鬥的100天”的記班記活動。一開始,用來記錄的筆記本乏人問津,後面卻成爲大家爭相傳閱和記錄的寶貝。最後一節班會課的時候,牛麟老師讓大家把本子拿出來,分享其中的點滴記錄。“很多人聽着聽着就流淚了。”
與此同時進行的,還有一件被他稱爲“行爲藝術”的事。具體來說,就是在教室裡擺放四個大玻璃瓶,分別命名爲:無爲、折花、天健和敏行。旁邊放四種顏色的豆子:綠豆、黃豆、黑豆和紅豆。四個玻璃瓶與四種豆子均有不同的寓意。
牛老師邀請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每天夾一顆豆子放進玻璃瓶裡。同樣的,活動一開始很少有人蔘與,後來參與的學生越來越多,四個大瓶子也都在高考前被裝滿。“你知道哪個瓶子最先裝滿嗎?”牛麟微笑着反問。
他說,高考前兩天,他和班上學生專門邀請校長和家長代表參與一場別開生面的班級包糉子活動。而包糉子所用的食材,就是四個大瓶子裡的豆子。“其實記日記也好,夾豆子也好,包糉子也好,都是一種壓力釋放和正向暗示。我希望同學們在壓力之下能夠‘向內求’。事實也正是如此——最先被學生填滿的瓶子就是‘無爲’。”
從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附深的育人理念,也可以推測到師生的身心狀態。
高三學生郭育豪用這些關鍵詞來形容人附深:
“這裡的老師都很有耐心、負責任,教學經驗豐富。同學們很厲害,有各方面的特長,彼此可以相互學習。”郭育豪說,同學們確實有點卷,但不是被逼的,更多是一種自主、自律的狀態。
他舉例說,進入高三以後,爲了確保有更多時間投入學習,他和宿舍裡的其他同學達成“協議”:每週有一兩天時間,定五點半的鬧鐘,這樣大家六點鐘就可以進入教室自習。“我們覺得一週一兩天的頻率是比較恰當的。即便到了高三,也不能一直是緊繃狀態,而要適當放鬆。”
王鑫淼老師是2017年就入職人附深的創校成員之一。在他看來,這是一所充滿愛與尊重、追求卓越的學校。這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開展,尤其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在一種正向氛圍的帶動下,人附深的學生普遍張揚個性,又非常陽光。
2018年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畢業回國併入職人附深的陳名,對國外課堂那種平等而輕鬆的師生關係印象深刻。來到深圳,來到人附深,她又拾回那種久違的感覺。“深圳學子身上有那種似乎與生俱來的開放、平等以及獨立思考能力。”陳名很開心能夠與學生成爲平等而親近的朋友,也享受學生給她取的外號:名名、名姐等。“我的學生還跟我開玩笑,說有一天他們稱呼我爲‘名媽’,那就證明我的青春已逝。”
作爲學校生涯規劃中心負責人,陳名說,人附深在創校之初就成立了生涯規劃中心,並搭建了涵蓋“課程、諮詢、講堂、活動、教師成長、大數據”六大方面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人附深的生涯規劃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特色,那就是導師制。爲給予每一位學生以個性關注,學校創新管理方式,實行具有學校特色的“雙師制”,學生除能得到班主任教師的指導外,還可以自主選擇一名教師作爲自己的導師,給予其學業上的輔導、心理上的疏導、生活上的指導、思想上的引導。承擔學校學生導師任務的教師包括校長、特高級教師、名校畢業的碩博士教師等。
“經過導師的陪伴引領和系列生涯規劃課程的浸潤,我們一方面讓學生向內探索,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瞭解自身的優勢、特點,另一方面讓學生向外探索,去了解我們的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然後各個大學是什麼樣的,各個大學的專業又是什麼樣的,每一個大學的優勢在哪裡,未來要怎麼樣去發展。”
導師見面會
陳名篤定地說,在這樣的教育之下,人附深的學生非常陽光、自信,而且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是我們對人大附中‘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教育傳統的一種繼承,其初心還是爲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可以說,人附深是真正把素質教育嚴格執行到底的一所學校。”
以人爲本的教育,必然是多元開放的教育。創校伊始,人附深便將學生的多元與卓越發展作爲奮鬥的目標,時至今日,這仍是學校發展重點所在。
爲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適應新高考改革,人附深在充分發揮人大附中課程和教育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組織專家、教師團隊,進行了系統的課程方案建設,爲學生搭建個性化發展的平臺,形成以人爲本、多元開放的育人模式。
與之相匹配的,是豐富的班型與多元的升學通道。人附深會根據學生的中考成績進行分班,實行分層教學,包括鯤鵬創新實驗班、數理實驗班、人文實驗班、綜合實驗班等。
高三鯤鵬創新實驗班班主任張志剛介紹,2023年,學校以自主招生的形式招收80名學生,組建“鯤鵬創新實驗班”。“這個班型也有‘三高’,那就是高標準管理、高規格配置、高育人目標。”2024年,學校將繼續進行鯤鵬班自主招生工作,凡認同學校“尊重個性,挖掘潛力”的育人理念,在初中階段綜合素質優秀,數學、物理學科特長突出,富有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2024屆初中畢業生均可積極報名。
此外,人附深還打造了以文科爲專攻方向的人民大學人文基地班,這也是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又一重要舉措。
作爲知名的人文社會科學頂尖學府,人民大學是人附深的生源戰略合作伙伴,併爲其學科建設的發展提供高端學術支持,爲人文學科強基計劃提供具體指導。據瞭解,該班將鞏固學校在歷史類學生培養的突出優勢,特別是2023年高考歷史類600分以上學生達到了24人,位居深圳市第8名。班級突出人文學科培養特色,充分利用人民大學的優質資源,通過課程體系調整、師資配置等提高對有人文學科特長學生的針對性培養。
中國人民大學姜萌教授講課
事實上,在通過高考、強基計劃等衝擊C9高校之外,人附深的優秀學子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發展平臺與成才通道。
今年年初,2024屆鯤鵬創新實驗班的何晨熙同學獲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專業錄取,開人附深學子直接報考海外頂尖名校先河。
張志剛老師介紹,未來隨着學校生源結構持續改善,五大學科競賽也將是人附深的着力點之一。據介紹,4月27日,人大附中本部組織了進入國家隊的奧賽天團以及金牌教練來人附深交流,這對後者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或將帶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