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環節完善農業經營體系

經營體系強是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徵,但並非只有一種模式。以億爲單位的農戶和以萬爲單位的新型經營主體並存是中國農業的實際。只有通過經營體系創新,才能爲農業發展贏得更多空間。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作爲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規劃》對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進行了謀劃。

長期以來,有一種錯誤傾向,認爲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就是要向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模式看齊。經營體系強是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徵,但世界並非只有一種模式,對具體國家來說,經營體系強不強有個適合不適合的問題。我們常說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小農戶衆多並將長期存在。處理好規模經營和小農戶經營的關係,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是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正視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小規模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的本源性制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是從小農戶中發展、分化、升級而來。目前,我國有承包農戶約2億戶,家庭農場約400萬個、農民合作社213.6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超過109萬個、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9萬家。以億爲單位的農戶和以萬爲單位的新型經營主體並存是中國農業的實際。農業現代化需要規模經營,但不能脫離上述實際。因此,經營規模並非越大越好,而是要與農業勞動力轉移程度和社會化服務發展水平相適應。

農業的很多問題要以大歷史觀來審視。如果全國農戶平均耕地經營規模擴大到100畝,現有19億畝耕地只需要1900萬農戶,那其他的1.8億農戶、數億農民幹嗎去呢?畢竟農民要進城,但也不可能都進城。我國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流轉土地搞歐美那樣的大規模集中經營,也不可能走一些國家每家每戶設施裝備小而全的路子。可見,改變分散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不能盲目地搞以土地集中爲主要特徵的規模經營,而是要探索農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多變。

經營方式的多樣多變是我國農業的顯著特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農業資源的豐富多元,另一方面是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小農戶是基本經營單元,但面臨生產規模小、經營成本高、競爭能力弱的問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豐富農產品供給、提升農業競爭力方面發揮着獨特作用,但組織性不強,發展不規範。在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要完善針對小農戶的扶持政策,幫助小農戶解決一家一戶幹不了、幹不好、幹不划算的事,形成共同發展的局面。

當前,我國已成爲全球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進口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競爭力較弱、價格波動頻繁等問題。只有通過經營體系創新,才能爲農業發展贏得更多空間。適應大國小農到大國強農的轉變,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就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發揮組織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作用。

從現實路徑看,完善農業經營體系要“兩條腿”走路。通過土地流轉,培育規模經營主體,這是一條路;發展社會化服務,培育規模服務主體,這也是一條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過程也是應用先進技術裝備武裝小農戶的過程。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面臨產業規模不大、領域不寬、質量不高等問題。必須大力發展全程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打造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聯農帶農。(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