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董事長王晶:以數字公民建設築牢數據安全新防線|兩會時間
財聯社3月6日訊(記者 崔銘)數字時代,數據作爲關鍵生產要素,其安全問題關乎個人隱私、企業利益、社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
隨着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泄露、濫用等安全事件頻發。據統計,2024年我國因個人信息泄露引發的網絡詐騙案件超10萬起,直接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傳統數據安全防護手段面臨挑戰,亟需構建新的數據安全防線。
在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000997.SZ)董事長王晶看來,數字公民理念的提出,爲築牢數據安全新防線提供了新思路。提升百姓數字公民能力,在數據流通中能明確表達自身訴求,成爲推動數字公民建設發展的重要引擎。
王晶介紹,數字公民是指“人”的數字化,是物理世界公民的線上副本,爲公民在線上線下融合世界中參與活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提供基礎能力。其特徵包括數字身份認證、隱私保護、數據互通等。
然而,當前數字公民建設仍面臨數字身份認證體系不完善、數據安全管控能力不足、公民的數字化能力不足等諸多挑戰,影響數據安全防線的穩固。
王晶建議,一是完善數字身份體系。由國家層面統籌規劃,構建以法定身份證件爲根的多級可信個人身份服務體系,提高數字身份認證的權威性和安全性,實現不同部門和企業間的數字身份互認互通,讓“一次認證,處處可用”,無需到處存留敏感身份數據。首先在政府和公共部門全面推廣,爲數字公民建設構建起身份共識底座。
二是構建廣泛的應用接入與數據服務能力。要讓擁有個人數據的各應用便捷接入服務平臺,註冊發佈數據目錄;要提供個人數據空間,讓個人對自己分佈在各處的數據“有哪些、在哪兒”一目瞭然;能提供數據授權服務,根據個人意願將數據從提供方授權給消費方使用,解決數據“給誰用,用在哪”等問題。
三是提升公衆認知,彌合數字鴻溝。建議政府推動“數字公民”建設的試點示範,例如啓動對羣衆有感知度的個人可信數據空間試點建設,通過“數字公民”技術,實現與應用的平等交互,讓數據“是我的、我要用、用在哪”成爲可能,展現“數字公民”在確保信息安全前提下促進數據便捷流通的能力,通過這些有黏性的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推廣到全國範圍。
四是構建可市場化運營的第三方服務模式。建立一套可持續運作的市場化運營模式,在政府打造示範應用的基礎上,吸引國企與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實現規模化複製推廣。在黨管數據前提下,構建由個人、數據提供者、數據消費者、第三方數據服務商多方組成的數字公民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