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天娛數科CEO賀晗:建設人形機器人通用平臺 完善國家級具身智能發展規劃

全國政協委員、天娛數科CEO 賀晗

證券時報記者 孫憲超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天娛數科CEO賀晗的建議聚焦於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算力和促進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

據賀晗介紹,過去談人形機器人技術,主要關注點在硬件,比如電機、減速器等,這些是人形機器人的關節器官,而現在的關注點在人形機器人大腦和小腦方面的進步。以VLA等爲代表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技術開始與人形機器人融合,這是一場從“機械軀殼”到“數字生命”的進化革命,人形機器人門檻大幅降低、場景快速增多。

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共性問題是缺乏通用平臺。賀晗舉例,由於缺乏算法(大腦、小腦)通用開發平臺,多數企業都要從0到1獨立研發,導致重複投入和資源分散,影響成本更影響效率。因爲缺乏通用3D數據平臺,高質量3D數據集稀缺,3D數據採集設備未普及,3D數據獲取成本高、標準化程度低,制約具身智能深度訓練。因爲缺乏通用標準認證平臺,硬件接口、通信協議、數據格式等缺乏統一規範,不同廠商的機器人本體構型與軟件架構互不兼容,具身智能難以跨本體,制約規模化應用。因爲缺乏通用場景測試平臺,行業標準場景庫缺失,缺乏類似“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區”的公共服務平臺,導致溫室花朵難經風雨,應用場景單一,以商業導覽、教育科研爲主。由於缺乏通用人才培養平臺,懂機械、自動化的多,懂大模型的少,兩者都懂的通才少之又少。

賀晗建議,應該建立與完善國家級具身智能發展規劃,推動大腦、小腦與機械本體協同發展。鼓勵通用平臺建設,避免重複“造輪子”。鼓勵開發從硬件到軟件、從底層到應用層、從AI模型底座到3D數據集的通用開發套件,如開源代碼庫、仿真環境庫、開源數據集等,形成良好的產業協同創新氛圍,降低創業、研發門檻。加快標準建設,創建生態認證體系。包括硬件接口標準、通信協議標準、3D數據集標準、性能標準、倫理安全等標準。

鼓勵建立“具身智能兼容性認證”,對通過協議兼容性測試的產品給予一定補貼,降低異構系統整合成本。開放場景生態,加速技術迭代。在柔性生產、醫療康養、公共安全、應急救援等領域開放政府、國企主導的應用場景。

鼓勵建立跨行業測試平臺,依託高校或大廠建設具身智能機器人測試中心,搭建多場景、多任務開放物理測試環境,提供多模態感知、動態決策等核心能力的標準化測試服務,降低企業技術驗證成本。

“通用平臺的發展方向是具身智能大模型一體機,這是目前我們重點研發的方向。”賀晗表示,具身智能大模型一體機是“算法+數據+算力”三位一體:通過空間智能MaaS平臺+3D數據平臺+雲邊端算力協同,打造通用的大腦(感認知—決策—控制一體化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小腦(技能模型)開發平臺,實現跨本體互通互用,讓每家機器人本體企業即插即用,這將是機器人領域的“安卓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