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卓長立: 建議爲0-3歲嬰幼兒和7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務消費補貼
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消費與就業相互促進,家政服務業恰好是連接消費和就業的典型行業,家政服務在促消費、促就業方面可以大有作爲。"全國人大代表、濟南陽光大姐集團董事長卓長立說。
"家政服務"是挖掘基礎型消費潛力的重要領域
2024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挖掘基礎型消費潛力"方面,意見提到了家政服務消費。
據商務部統計,2023年我國家政服務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1641億元,預計2026年達到13000億元,家政市場規模將會連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全國的家政從業者3000多萬,還有2000萬以上的服務人員缺口。
爲什麼"家政服務"是挖掘基礎型消費潛力的重要領域?
卓長立說,"一老一小"的照護、病人陪護等傳統家政服務項目已成爲很多家庭的剛性需求。整理收納、小兒推拿、寵物照護等新服務項目成爲年輕家庭消費的新趨勢,每月家庭此類消費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元。
"與此同時,家政延伸帶動的產業很多,嬰幼兒早期教育、產婦保健、家庭的用品銷售、適老化改造,甚至包括製造業的護理設備、機器人等,家政鏈接‘萬業、萬企、萬崗、萬品’。"
在她看來,促進家政服務消費,也是優化"一老一小"供給的迫切需求。
隨着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人口老齡化和嬰幼兒照護問題日益凸顯,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0-3歲嬰幼兒作爲國家的未來與希望,其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的長遠發展,當前人口生育量減少需要高度重視。而70歲以上的老年人,作爲社會的寶貴財富,他們的生活質量也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然而,這兩大羣體在享受社會服務方面仍面臨諸多困難,"如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不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難以滿足等"。
卓長立說,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兩大羣體的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建議爲"一老一小"羣體提供服務券和服務補貼
"建議參照國家出臺家電以舊換新、發放消費券和消費補貼等方式,爲‘一老一小’羣體提供服務券和服務補貼,讓‘小補貼撬動大市場’。"
卓長立說,此舉既減輕了有養老育幼服務需求家庭的負擔,引導帶動更多服務消費,也能夠保護服務人員的合理勞動報酬,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有利於促進服務業發展,爲經濟的循環可持續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究竟應該如何提供補貼?卓長立從0-3歲嬰幼兒家庭、70歲以上老人家庭兩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她說,對有服務需求的家庭,按每個嬰幼兒每月育兒支付費用的10%—20%標準衝抵嬰幼兒服務消費,服務消費補貼使用範圍覆蓋全日託、臨時託、母嬰護理服務、育兒指導等。對有服務需求的家庭,按每位老人每月養老支付費用的10%—20%衝抵養老服務消費,服務消費券使用範圍涵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等。
卓長立補充說,"以上服務券只有消費纔可以享受衝抵費用的優惠,不兌換現金。 "
但同時,儘管服務消費券及消費補貼政策具有諸多積極意義,但仍面臨一些瓶頸和問題。
"服務消費券及消費補貼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如何確保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以及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這些資金,是一個重要問題。"卓長立說。
她還提到,當前,嬰幼兒照護和養老服務存在服務供給不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如何加強對服務機構的監管,防止出現"先提高服務收費再打折"等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建議調整養老育幼資金投入佔比
卓長立建議,國家將養老育幼服務補貼,納入"大養老""大育嬰"的財政"大盤子"來統籌考慮,調整養老育幼資金分配比例,把更多資金用於以居家爲主的服務,解決老百姓真正的服務需求問題。
她還列舉了一組數字。
"目前,我國養老服務的需求,基本是居家養老90%、社區養老7%、機構養老3%,育幼服務需求也基本如此。近十年來,國家在養老和育幼方面的大量資金投入到養老院和托育機構等硬件建設方面,而實際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和進入托育機構的幼兒只佔養老和育幼服務需求的1%左右,政策資金投入大但效果有限。"
她還提到,要引導多方參與。
"可以考慮聯合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商業保險公司等機構多方協同,按一定比例承擔養老育幼服務補貼費用,共同推動服務消費落地實施。"
同時,還要加強資金監管與效果評估。
卓長立說,要全流程透明化管理。採用數字化技術記錄消費補貼使用過程、結算數據,防止套現濫用。針對年輕人及老年人需求特點,實行線上與線下發放消費券的方式,體現出人性化、可操作。
此外,還要每季度評估服務覆蓋率、家庭滿意度等指標,優化補貼額度及覆蓋範圍。開通"一老一小"服務專項投訴渠道,保障政策公平。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孟亞旭
編輯/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