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閻建國:多方協同聯動嚴厲打擊涉老詐騙活動
原標題:多方協同聯動嚴厲打擊涉老詐騙活動(主題)
訪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特約監督員閻建國(副題)
法治日報記者 蒲曉磊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佔總人口的22%。根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如此龐大的老年羣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佔據着極爲重要的地位。現實中,針對老年人的詐騙案件頻發、詐騙形式層出不窮,這一現象不容忽視。”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特約監督員,北京信利律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閻建國說。
自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閻建國持續關注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問題,多次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交相關建議。他在調研時瞭解到,近年來,老年人遭受詐騙的問題愈發嚴峻,已然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從以往常見的保健品虛假宣傳詐騙,到近年來興起的投資理財、網絡中獎、冒充公檢法人員等新型詐騙,涉老詐騙行爲的危害程度與日俱增,不少老年人辛苦積攢多年的養老錢被騙得一乾二淨,在遭受重大財產損失的同時,精神上也承受了巨大的打擊。”
閻建國指出,老年人羣體成爲詐騙“重災區”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信息不對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單一,大多依賴電視、廣播以及口口相傳,許多老年人不熟悉網絡購物和電子支付,對網絡詐騙的防範意識極爲薄弱,對於互聯網上快速傳播的新型詐騙手段瞭解甚少,很容易在不經意間落入騙子精心設計的陷阱。
其次,老人的孤獨感很容易成爲詐騙分子的突破口。許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邊,內心渴望關懷,詐騙分子便利用這一點,通過頻繁打電話噓寒問暖、組織免費旅遊等情感詐騙手段,獲取老年人的信任,進而實施詐騙行爲。
另外,老年人普遍缺乏對複雜詐騙手段的識別能力,難以識破精心設計的騙局。詐騙分子往往會利用老年人易輕信的特點,編織出看似合理實則漏洞百出的謊言。法律意識淡薄也使得老年人在遭遇詐騙時,不知如何有效維權,無形中降低了犯罪成本。
閻建國指出,幫助老年人防範電信網絡、金融消費等方面的詐騙,需要通過政府、社區、金融機構及子女等多方協同聯動,及時防範詐騙風險,切實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
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各環節,需要繼續完善和加大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詐騙分子的懲處力度。強化執法和預警機制,公安機關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涉及老年人的異常資金流動、可疑電話和網絡信息進行監測,一旦發現詐騙線索,立即展開調查,及時發現並制止詐騙行爲。此外,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製作專門的防詐騙宣傳視頻,在老年人經常觀看電視的時間段播放,提升宣傳效果;通過在社區等地張貼醒目的防詐騙宣傳海報、發放宣傳手冊等多種渠道,向老年人普及防詐騙知識。
社區應積極發揮作用,組織防詐騙培訓,邀請公安民警、律師等專業人士,定期爲老年人舉辦防詐騙及普法講座,通過真實案例分析,讓老年人瞭解常見的詐騙手段和防範方法,提高老年人識別騙術、抵禦騙術的能力;建立互助社羣,組織社區志願者定期探訪獨居老人,爲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減少其孤獨感,讓詐騙分子無機可乘。
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智能預警系統、轉賬提醒等防詐騙服務和工具,如果發現異常,可及時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提醒老年人及其家屬,確認轉賬是否爲本人意願,避免其上當受騙。
子女應多與父母溝通,幫助他們學習使用智能設備,關注其財務狀況,及時發現和防範風險。子女可以利用週末、節假日等時間,教父母如何使用智能手機進行社交、購物等,同時向他們普及網絡安全和相關法律知識。定期查看父母的銀行賬戶流水,若發現異常交易,及時採取措施。子女的這些行動,不僅能直接爲父母構築一道堅固的“防騙屏障”,更是多方聯動防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子女積極參與到老年人防詐騙行動中,與政府、社區、金融機構等各方力量緊密配合,有助於推動形成全方位、無死角的防護網,爲老年人築牢防詐騙的堅實防線,讓他們安享晚年。”閻建國說。
來源: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