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前瞻:經濟增長目標如何設定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開幕。
作爲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窗口,全國兩會將成爲凝聚共識、提振信心的重要陣地。政府工作報告將提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並對經濟工作做出具體部署。
業內普遍認爲,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或設定在5%左右。這符合中國的潛在增長水平,反映出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的挑戰性,體現了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務實態度,也是保障就業、化解風險、實現2035年GDP總量“翻一番”的必要前提。
第一財經研究院發佈的2月份“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爲50.62,高於50榮枯線。經濟學家們預計全年GDP增速目標可能爲5%左右,赤字率目標或升至4%左右,CPI增速目標將會低於3%。兩會期間有望出臺更多積極政策,爲實體經濟提供穩定支撐。
GDP目標或設定在5%左右
經濟增速不僅是宏觀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更是就業質量、工資水平、發展信心等的綜合體現。
2024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0%,在外部壓力增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背景下,順利實現全年GDP增速目標。尤其是去年四季度以來,宏觀經濟表現亮眼,生產和消費端都有環比改善的跡象,房地產止跌企穩的基礎不斷鞏固,爲2025年開局奠定良好基礎。
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經濟持續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並未改變。但也應該認識到,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一方面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另一方面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羣衆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問題仍存。
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論壇(CMF)發佈的報告顯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經濟實現平穩增長既是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的要求,也能爲“十五五”規劃打好基礎。一攬子增量政策出臺以來,經濟運行積極因素持續積累,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同時,爲了實現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標,需要2024年至2035年間的年均實際GDP增速達到4.7%左右,因此建議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也保持在5%左右,有利於夯實當前經濟邊際改善的一些成果,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上述報告稱,考慮經濟活動和政策落地都需要傳導至微觀主體才能生效,微觀主體信心不振會弱化宏觀政策的實際效果,因此建議後續將名義增長率納入目標考覈或者增加名義增長率的考量因素。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在參與第一財經首席調研時表示,2025年政府預期目標的設定將綜合考量國內外經濟形勢及當前發展階段的核心需求,整體思路仍將堅持“穩中求進”。從經濟增長角度來看,目標可能設定在5%左右,這一判斷基於近年來中國經濟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持續推動結構優化和新動能培育的趨勢。設定這一目標既反映出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的挑戰性,也體現了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務實態度。
今年年初,在各地召開的地方兩會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佈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其中,有20個省份將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設在5%以上。
與2024年相比,約半數省份下調了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北京、上海等15個地區的GDP增速目標與2024年持平,僅天津一地上調增速目標,其餘15地則不同程度下調GDP目標。2025年31個省級行政區的GDP目標加權平均爲5.3%。大多數年份北京、上海設定的經濟增速目標與最終的全國增速目標較爲接近,以此來判斷2025年全國的經濟增速目標可能爲5.0%左右。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分析,目標適度下調與地方實際增長情況更爲匹配,是更務實的體現。面對外部不利影響加深、國內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的經濟形勢,2025年國內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有所增加。此外,隨着國內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地方政府逐漸摒棄過去唯GDP論的發展模式,“不簡單以GDP論英雄”,而是更加註重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也認爲,考慮到2025年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多的有利條件。雖然部分省份下調了GDP目標,但在宏觀政策有利條件支撐下,各地GDP目標調整幅度並不大。
今年宏觀政策還有充足空間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爲實現經濟的進一步回升向好,宏觀政策需要更加積極有爲。新年以來,從DeepSeek吸引全球目光,到春節檔電影消費突破百億,一些人氣性指標均流露出中國經濟持續回暖之意,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
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袁達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關於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的考慮,既要兼顧需要與可能,也要做好與中長期規劃銜接,充分體現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需要。去年出臺政策的效應將持續顯現,今年宏觀政策還有充足的空間,加上宏觀調控的手段和經驗更加豐富,可以爲實現目標提供有力的支撐。
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也提到,2025年,財政部門將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打好政策“組合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未來可期。“請大家放心,2025年財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確的,充分考慮了加大逆週期調節的需要,是非常積極的。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了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
2024年9月底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消費、資本市場、房地產及地方政府債務等核心領域的增量措施。從2024年第四季度宏觀經濟數據來看,在政策調整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呈現出明顯的築底企穩跡象。對於2025年宏觀經濟而言,能否持續向好,仍面臨中長期及短期的諸多挑戰。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第一財經表示,面對各類潛在內外部挑戰,2025年宏觀經濟將展現強大韌性,GDP有望繼續保持在中高速增長區間。其中,超常規逆週期調節、新質生產力發展和民營企業活力將是主要支撐點。
程實表示,從政策節奏來看,近期政府已推出一系列穩增長措施,例如“兩新”政策加力擴圍、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等,這些政策的效果需要時間顯現,短期內政策重心可能會側重評估與落實現有舉措,以確保政策效能最大化。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宏觀政策預計將更加註重精準調控,政策調整的關鍵窗口期可能集中在2025年全國兩會,屆時將對政策方向進行進一步定調,政策的支持力度將與經濟的復甦進展動態匹配,爲實體經濟提供穩定支撐。
程實分析,財政政策方面,2025年將更具持續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以更大力度支持經濟穩步回升、結構優化和長期可持續增長;貨幣政策方面,則將在維持合理流動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進行精細調節,以提升市場活力。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也認爲,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擔當宏觀調控的主力軍。調用更大規模的財政資源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優化支出結構,擴充地方財力。
針對提振消費需求,連平分析,2025年我國將會圍繞五個方面展開工作: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以更大的財政補貼力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預計汽車、家電等大件耐用消費品需求有望得到進一步釋放;擴大服務領域開放,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拓展和提振國內電信、醫療、養老等服務消費;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
2月17日,中央時隔7年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信號。24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草案二審稿吸收了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地方、企業、社會公衆提出的進一步突出法治保障作用的建議,充實完善了相關內容。《民營經濟促進法》有望在兩會期間獲得正式通過。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信春鷹在作草案修改情況的彙報時表示,從常委會審議和徵求意見情況看,各方面對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高度認同,對草案充分肯定,普遍認爲草案對於全社會穩定預期、振奮信心、凝聚力量,激發民營經濟發展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民營經濟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後儘快審議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