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河南省擬推薦人選公示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推薦評選工作的通知》和《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2025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推薦工作的通知》精神,爲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接受社會監督,現將我省105名擬推薦人選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爲2025年3月6日至3月12日。公示期間,如有不同意見,請通過電話、郵件、信函(以到達日郵戳爲準)等方式向省推薦工作專班辦公室反映。反映情況應實事求是,以單位名義反映情況的材料需加蓋公章,以個人名義反映情況的材料應署實名,並提供聯繫方式。

聯繫電話:0371-65905209(傳真)

電子郵箱:szscblmgz@126.com

聯繫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16號河南工會大廈306房間

河南省2025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推薦工作專班

2025年3月6日

全國勞動模範擬推薦人選(76名)

郭超,男,漢族,1986年4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鄭紡機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製造部冷作工部生產班長,高級技師。紮根焊工一線崗位20年,積極參與新工藝開發、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和產品質量提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優化臥式冷絲TIG焊接專機性能,焊接效率提高1.5倍。“郭超勞模創新工作室”完成技術創新成果63項,形成創新工作方法7項,獲得管道焊接支撐工裝、多功能可調節式焊接輔助器、帶有防護結構的焊槍等6項實用新型專利,累計爲公司降本增效1000餘萬元,培養50餘名焊接高技能人才。

任秀林,男,漢族,1977年12月生,羣衆,中專中技學歷,河南省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快遞員。投身快遞行業18載,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做到“快、精、準”,把服務區域道路環境銘記於心,精心規劃收派路線,大幅縮短收派時長,工作效率提升超50%,客戶滿意度從70%提升至95%,累計創造業務收益超500萬元,以實際行動提升快遞服務品質。爲行業培育衆多優秀人才,累計培訓新職工800餘人次,培養業務骨幹30名。

郭建波,男,漢族,1971年5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中石化(河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煉油二部重整裝置班長,特級技師。從事煉油一線工作35年,從普通工人成長爲中國石化技能大師,全心投入重整裝置工藝操作、設備維護、智能化工廠建設及技術革新工作,解決技術難題68項,獲國家專利8項,5項技術成果獲省部級二、三等獎。作爲技術專家指導國家“一帶一路”項目——哈薩克斯坦阿特勞煉油廠連續重整裝置開工,服務河南工業振興項目——百萬噸乙烯建設前期準備工作,用技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潘敏,女,漢族,1987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普萊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二部胚苗線車間主任,助理獸醫師。參加工作14年來,從一線員工做起,不斷鑽研生產工藝優化、車間現場管理優化、設備優化等技術。通過參數摸索提高蛋白質生物學效價、優化提取工藝,每年爲公司節約成本200餘萬元,優化胚毒滅活苗半成品排產方式,每年爲公司節約成本25萬元,完成“胚苗半成品自動化提升”項目,每年節約成本92.5萬元。進行滅活苗關鍵物料篩選、接收毒參數優化、純化工藝優化,通過優化離心後廢液排出方式、優化尿囊液分裝方式,使物料由人工週轉提升爲管道流轉,減輕了職工勞動強度。

張喜平,女,漢族,1978年6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平棉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織布公司銷售員,高級技師。工作30年來,發揚平棉人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從事一線織布擋車工作20年,總結新操作法提升生產效率95%以上,被聘爲公司首席操作工。結合多年生產、擋車操作經驗,到車間一線跟單,提出多項設備改造、創新操作法等建議,積極參加師帶徒活動,30名徒弟成爲企業生產骨幹。2017年擔任公司銷售員,敏銳捕捉市場對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率先洞察綠色纖維的市場前景及實用效果,實現銷售收入逆勢增長。

趙進良,男,漢族,1975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平高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機械製造事業部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紮根生產一線26年,從一名普通銑工成長爲集團首席工匠、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總結“進良導體加工法”,應用於“西電東送”等30餘個國家重點工程。設計出銑具、夾具、刀具等工裝200餘套,解決一線生產難題30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8項,發表論文11篇,編制作業指導書16份。成立趙進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完成職工技術創新項目630餘項,獲獎40餘項。

郭俊強,男,漢族,1970年6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動力車間主任,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從事一線技術開發工作36年,在提升應急調峰水平和優化能源結構調整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編寫《鍋爐定期吹灰規程》《汽輪機操作規程》等10餘份文件,推進解決“餘熱鍋爐漏風、主蒸汽管道保溫、提升汽輪機真空度”等問題,創造效益超1600萬元。負責河南省中長期天然氣管網規劃“三縱六橫”互聯互通重要工程——河南安彩高科榆濟線項目建設,助力工程路由縮短20餘公里,節約成本5000萬元。

秦永昌,男,漢族,1973年6月生,中共黨員,中專中技學歷,河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安陽捲菸廠動力車間維修班班長,助理工程師,高級技師。從事菸草一線工作30餘年,致力電氣設備自動化維修及技術革新工作,解決工作難題2700餘項,開展技術革新近60項,授權發明專利13項,發表《變頻調速在中央空調系統中的應用》等學術論文9篇。主導的《提高空調溫溼度合格率》《燃氣鍋爐反滲透水處理系統的研製與應用》等6項QC成果項目獲國家級、省級優秀獎。探索“制水用水”規律,實現中水回用灌溉,基本實現污水“零排放”。組織開展空壓機專管敷設改造,空壓機用電負荷降低15%。累計爲企業節約資金1450餘萬元。

鄭建文,男,漢族,1990年9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新鄉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氣源子系統總裝分廠氣源產線組班組長,工程師,高級工。總結8項高溫大流量典型產品的裝配檢測技術,完成改善130餘項、技術革新4次。帶領班組4個月梳理解決問題176項。作爲鄭建文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帶領青年突擊隊開展突擊活動和勞動競賽共計70餘次。

蘇坤鵬,男,漢族,1990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專中技學歷,新鄉日升數控軸承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滾動體總裝五組組長,中級工。入職16年來,持續工作在裝配生產一線,刻苦鑽研機械鉗工裝配知識和裝配技巧,從一名學徒工成長爲一名技術工。積極參與新產品開發和改進,2種產品獲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獎。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新產品研製裝配6個型號。參與公司以合理化建議爲主體的“五小”活動,“一種不規則軸類零件的夾緊機構”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總結並推行的雙端面設備“流水作業裝配”模式,提高了產品裝配效率和質量。帶領小組累計裝配機牀203臺,創造產值6100餘萬元。

陳剛振,男,漢族,1986年11月生,羣衆,高中學歷,濮陽市東昊機械電子有限公司機加工車間車工班班長,高級工。參加工作16年以來,始終奮戰在生產一線,潛心研究,創新創造。牽頭設計改造裝夾系統、冷卻潤滑系統、自動走刀系統,對加工工藝提出改進方案16項。帶領攻關小組解決新開發產品中涉及美製Acme-Stub螺紋加工的有關問題,爲公司每年增創產值1000餘萬元。嚴控質量,精益求精,追求細節,每月的良品控制率達到99.98%以上。面對加工尺寸公差要求在±0.01mm的超高精度訂單,積極探索製作方案並逐一演練模擬,按時完成訂單。紮實開展“師帶徒、匠帶兵”活動,2020年以來帶徒11人,培養技術骨幹5名。

侯俊峰,男,漢族,1973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河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許昌捲菸廠制絲車間維修工,工程師,高級技師。從事電氣維修崗位28年以來,以創新驅動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不斷提高設備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主持完成技術創新項目90餘項、省市級科技成果獲獎項目10餘項,獲國家授權專利80餘項。圍繞智能工廠建設,先後完成20餘項技術創新課題,爲企業節約成本2000餘萬元。主持菸草行業首套規模化異地供絲輸出系統項目建設,助力企業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生產,項目投入使用以來,累計完成5萬噸異地供絲任務,年節約包裝和用工成本3520萬元。

陳虎,男,漢族,1974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際華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設備維修班班長,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從事設備維修崗位30餘年來,獲電子電器維修技師、電氣安裝技師、維修電工高級技師資格。利用國產器件改造激光冷卻控制系統、激光器電源系統等,尤其是硫化智能式供電模板成功解決串擾、高壓損毀、快速隔離等問題,爲公司節省近70萬元的維修資金。依託陳虎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展技術人才培訓300多人次,其中9人獲評高級技師、15人獲評技師。帶領工作室成員累計攻克技術革新項目170餘項、取得專利60餘項,爲企業節省維修費用、創造效益共計6300餘萬元。

胡飛嘉,男,漢族,1977年8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光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製造部數控銑工,特級技師。先後獲中央企業知識型先進職工、全國技術能手,發表技術論文20餘篇,在加工方法和工裝設計方面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1項。工作中多次對數控系統進行二次開發,提高編程效率,用宏程序開發的臥式加工中心自動找正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約20倍。多次進行技術革新和工藝攻關,提出的以鏜代銑加工某零件大圓弧面工作方法提高加工效率10倍以上。

喬金濤,男,漢族,1980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商丘市分公司郵政投遞員,助理工程師,高級工。25年堅守“人民郵政爲人民”初心,走出69萬公里郵路,用壞60個郵包,投遞報刊1000多萬份、信件100多萬封。復活“死信”600多封,爲用戶挽回損失500多萬元。攬投包裹366萬件,用戶滿意率100%。積極投身志願服務,20年照顧革命老人張桂芳的生活起居,爲郵路上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捐款捐物,累計志願服務9600多小時。發明“鐘表盤式”細分法,節約內部處理時間2小時,每年爲企業節省成本30多萬元。常態化開展“師帶徒”,培養30多名業務骨幹。

杜中先,男,漢族,1980年4月生,無黨派人士,大學本科學歷,信陽同合車輪有限公司維修車間主任,工程師。開展進口備件國產化替代及自動化改造,完成射沙機、MACAWBER輸砂系統、CASTEC砂加熱系統、方塊D位置檢測傳感器等關鍵進口設備及備件的國產替換工作。開發製作公司熱處理車間新出輪線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石墨積碳自動清理機、熱處理帽口切割控制器等設備及系統,爲公司解決大量生產難題。帶領設備團隊先後開發大型實驗設備30餘臺,攻克大量技術難關,圓滿完成公司項目目標和實驗任務。主導成立“同合車輪技術創新工作室”,推動科技應用創新。

李亞光,男,回族,1991年4月生,羣衆,初中學歷,河南藍翎環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工程部防水施工員,高級工。從業20年來,始終堅持在實踐中苦練本領,在創新中破解難題。積極參加防水行業標準制定工作,先後參編修編防水標準規範6項,獲得各項專利8項。研發一套針對地下室防水施工的優化工藝,有效提高防水性能、縮短施工週期、降低工程成本。發揮傳幫帶作用,將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每名防水施工人員,爲行業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帶領200多名工友組成的作業隊,10年來完成100多項、工程總造價達10億的防水施工任務,從未發生過任何質量、安全責任事故,其中2項工程獲“魯班獎”,6項工程獲“全國用戶滿意工程”。

鍾源,男,漢族,1987年3月生,羣衆,大專學歷,駐馬店中集華駿鑄造有限公司機加工車間一線數控操作工。入職16年以來,積極探索工藝改進,努力提升效率,從產品搬運、打磨、檢驗等最初級的工序一步一步走來,逐漸成爲車間的技術骨幹。通過一人多機、立車三序改兩序、模塊化工裝、複合刀具運用、計件工價平衡、設備佈局優化、低效工序轉移、瓶頸工序攻關、產品連續流等方式,在設備不變,人數不增加,未經自動化投資改造的情況下,把日均產量從2700件提升到5600件。在車間推進24點工藝改善的過程中,與工藝人員反覆探討改進,完成24點工裝的順利推行,將產品合格率由97.6%提高到99.3%,每年爲企業創造收益30餘萬元。推行生產計劃與物料供應優化匹配,實施節能降耗,材料對標準確率由原來的95.3%提升到99.8%。

王洪傑,男,漢族,1975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濟源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鍊鐵廠設備員,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參加工作32年以來,一直從事電氣設備的維護工作。多次參與大型設備的安裝、調試及技改工作。在鍊鐵廠高爐大型化改造、TRT節能環保項目、高爐噴煤工藝優化、燒結環保脫硫項目中,獨立完成部分關鍵設備的設計與施工。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和節能降耗爲切入點,對電氣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設計並組織實施30項。

楊金安,男,漢族,1967年3月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電爐班大班長,高級技師。在鍊鋼一線奮戰40年,從學徒成長爲“大國工匠”,爲擦亮“中國製造”金字招牌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作爲一名產業工人,始終以建功“製造強國”爲目標,推廣應用鍊鋼新工藝技術,破解工藝生產技術質量難題。作爲大工匠工作室帶頭人,帶領團隊完成創新課題20項,整理推廣《石化加氫用鋼冶煉先進操作法》《核電用鋼冶煉操作方法攻關》《支承輥用鋼冶煉操作方法攻關》等一批先進操作法,提出合理化建議20餘項,創新創效價值達9200萬元。

張毅,男,漢族,1974年9月生,中共黨員,中專中技學歷,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機務段動車組司機,高級技師。從事列車駕駛工作32年來,先後取得5種類型的機車駕駛證,作爲中國鐵路首批動車組司機,經歷6次鐵路大提速,共防止各類行車事故156起,防止車組故障68起,安全行車300多萬公里。總結出易於乘務員操作的工作流程,確認停車地點、報告調度、重啓ATP、RBC號碼輸入、C3目視模式開車等操作法,使得停車後續處理過程更快捷、準確,整理的《CRH380型動車組故障處理十二招》等資料,成爲高鐵司機應對故障的“絕招”。

趙海雷,男,漢族,1987年7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三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發明刀具定量磨損預測方法,應用至雲南滇中引水等隧道工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陶留海,男,漢族,1978年8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超高壓公司輸電運檢部五級職員、帶電作業技術專責,正高級工程師,首席技師。從事電力一線工作26年,致力超特高壓線路帶電作業工作,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技校生到中華技能大獎、國網首席專家,牽頭完成世界最高電壓±1100kV線路帶電作業實用化技術創新應用,獲省部級以上獎項20餘項。獲發明專利23項、實用專利45項,發表論著16部、論文50餘篇。制定國際標準1項、國標1項、行標7項。參加我國首條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工程建設、世界首次特高壓直升機帶電作業等重大任務,完成超特高壓帶電作業560餘次。

和笑天,男,漢族,1986年6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馬頭崗水務分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技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紮根污水處理一線14年,被確定爲大國工匠培育對象,獲全國技術能手。帶領團隊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確曝氣、精確加藥等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80項及計算機軟著20項,創造經濟效益2000餘萬元。帶領團隊參與馬頭崗再生水提標改造工程,主要出水水質達到河流地表Ⅲ類水標準,每天生產約60萬噸再生水。精確曝氣技術先後在馬頭崗污水處理廠、許昌瑞貝卡污水處理廠等9家污水處理廠應用,實現創新成果市場轉化。

郭玉霞,女,漢族,1979年7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型號副總設計師,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帶領團隊大膽創新,獲授權專利10餘項。依託“郭玉霞創新工作室”,主動當好鋪路石和領路人,培養出10多名傑出青年科技人才,3名同志獲地市級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科技工作者。

郭曉廣,男,漢族,1980年6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十礦首席技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從事煤礦一線工作20餘年,從普通工人成長爲集團工匠、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主持參與80餘項技術改造。作爲省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帶領成員完成創新成果35個,累計創效4000餘萬元,參與創新項目曾獲全國比賽一等獎。參與完成河南省首個智能化採煤工作面建設,完成900多個車次、總重達7800噸的“鋼鐵大搬家”,實現6.5米厚煤層一次採全高,效率提升3倍。累計培訓職工1200餘人次,爲企業帶出50名技術骨幹。

崔二梅,女,漢族,198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昊華宇航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聚氯乙烯分廠技術員,高級工程師。入職昊華宇航23年以來,用巾幗不讓鬚眉的拼搏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省級科技成果4項,解決行業技術難題30餘項。牽頭“108m³聚合釜引發劑入釜程序改造”項目,減少入料時間,助力產能提升超7000噸/年。“崔二梅勞模創新工作室”獲16項國家專利,完成創新和攻關項目73項,成果轉化22項,解決企業生產難題53項,獲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三等獎。

徐超,男,漢族,1979年8月生,羣衆,大學本科學歷,中原內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氫能事業部工藝員,高級工程師。紮根鑄造一線,深耕發動機氣缸套新材料、新工藝20餘年,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河南省專利獎1項,累計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8項。自主研發“高強度珠光體灰鑄鐵氣缸套”,強度較普通材料提升1倍,自主設計“組合式氣缸套離心鑄造模具”,實現模具壽命從500只到2500只的躍升。自主設計“內燃機氣缸套外圓鎳磷複合處理裝置”,用環保新技術解決困擾發動機技術升級中氣缸套材料難題,實現產銷量300萬隻。

史大海,男,漢族,198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目標評價與井位部署方向專家,高級工程師。從業20年來,先後7次深入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實測剖面32條,開展樣品分析4000餘塊。加強地質工程一體化聯合攻關,形成“老區多類型窪陷帶規模增儲”等4項關鍵技術,實現東濮凹陷新領域、川東北工區新區帶、內蒙探區新類型油氣勘探重大突破,累計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734萬噸、天然氣地質儲量782億立方米。

朱軍紅,女,漢族,1978年4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許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院實驗驗證中心電力系統仿真實驗室負責人,高級工程師。20年如一日堅守在測試崗位上,帶領團隊鑽研交直流特高壓輸電技術,創新12項測試方法,完成超千項測試,保障了“皖電東送”等10餘項交流特高壓工程順利投運並保持長期穩定運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能源產業升級,攻克新能源領域多時間尺度仿真難題,完成湖北廣水、如東海上風電等重大仿真試驗,確保了20個型號產品現場可靠運行。突破測試瓶頸,編寫20多項規範。

高英新,男,漢族,1972年11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樂凱華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究員。作爲中國印刷感光材料研發領域領軍人物,主持課題10餘項。2022年以來,爭取河南省重點專項、工信部各級研發課題7項,獲資助資金2370萬元;申請發明專利30件,PCT專利2件。發明專利授權20件,建立行業標準2項。系統規劃產品研發路徑,自主設計關鍵樹脂,構建新一代熱敏版配方體系和工藝體系,在行業內率先形成綠色高效、環保低碳的新質生產力,打開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張存升,男,漢族,198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省力量鑽石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從事超硬材料技術研發20年,主持和承擔國家及省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8項,獲國家專利100餘項、科技成果1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參與承擔“半導體材料高質高效磨粒加工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參與國家及行業重大政策制定及發展指南撰寫工作,積極搭建科研平臺,成功研發IC芯片超精加工用特種八面體金剛石,實現了IC芯片的納米級超精加工。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培養優秀技術能手30餘名,開展技術革新40餘項。

常威,男,漢族,1985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淮海精誠工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副主任,高級技師。研究31項科技創新課題,開展工藝革新42項,持續改進35項,完成新產品開發88個。助推企業成爲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的核心供應商,2024年制動系統零部件、底盤系統零部件分別配套比亞迪全球總銷量的35%、70%。獲得專利技術26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2項,獲河南省自主創新產品2項。先後攻克高牌號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和高速電梯的技術難題。

樑坤龍,男,漢族,1991年6月生,羣衆,大學本科學歷,河南省四通鍋爐有限公司技術創新小組副組長,助理工程師,高級工。主動承擔低氮燃燒機自主生產研發任務,帶領技術創新小組成員日夜奮戰,成功完成低氮燃燒器的製造工藝與產品質量、技術水平、研發與創新等工作。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培養技能人才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56人。先後參與《電加熱鍋爐技術條件》國家標準修訂和JB/T10393-2002《電加熱鍋爐技術條件》標準修訂工作,發表技術論文2篇,取得5項發明專利、2項外觀專利、36項實用新型專利。

林勁鬆,男,漢族,1974年3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建中原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正高級工程師。從業30年,先後主導設計工程項目200多項,獲國家優質工程獎、魯班獎等30餘項,主編行業地方標準和專著6項。建立國內第一個工程總承包項目設計、建造、商務“三線合一”管理模型,累計爲企業降本增效9.5億元,設計創效5400餘萬元。諮詢和設計了烏干達非洲進出口銀行大樓等“一帶一路”項目20個,獲中肯共建“一帶一路”創新實踐獎。

張志國,男,漢族,1978年9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圍繞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專注於地下工程裝備“主航道”,堅持創新驅動、聚焦主業、突出專業,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和奔流,男,漢族,1968年7月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龍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正高級經濟師、正高級工程師。帶領龍佰集團持續優化產業組合,提升產品價值和市場競爭力。近5年投入研發經費累計超50億元,有效專利超1200件。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等,相繼攻破“大型沸騰氯化”等技術難題,構築起“鈦、鋯、鋰”產業鏈耦合發展的企業高質量發展體系。

王馨,女,漢族,1973年2月生,羣衆,碩士研究生學歷,南陽鼎泰高科有限公司總裁。先後任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十一屆、十四屆人大代表。鼎泰高科通過持續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PCB鑽針生產設備突破關鍵技術,生產的微鑽針被行業譽爲“電路板上的‘定海神針’”。積極創造良好就業機會,穩定就業1700餘人,實現農民工、大學生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萬企興萬村”、困難大學生資助、金融扶貧、修路建橋等社會事業。

劉青,男,漢族,1981年9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鶴壁煤電股份有限公司第八煤礦地測科科長,高級工程師,特級技師。帶領創新工作室潛心鑽研,累計完成創新成果超1200項,其中10項科技項目獲省部級、地市級表彰,50項獲集團公司表彰。主持“鶴壁礦區深部高承壓灰巖水害防治技術研究”項目,釋放煤炭資源75.8萬噸。積極開展“傳、幫、帶”,培養煤礦地測防治水、一通三防、採掘智能化、機電數字化等專業人才120名,師徒團隊開展技術攻關29項,通過成果轉化爲企業創造效益3319萬元。

楊勇軍,男,漢族,1971年5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鶴壁海昌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立足鶴壁汽車電子電器產業優勢,專攻汽車線束高端裝備製造,成立15家研究院,獲核心知識產權150餘項。用5年時間實現經營業績增長近300%。帶領海昌搶抓數智融合契機,兼顧高端裝備製造與數字信息賦能。企業自主研發海弘信息系統,提供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推進數字技術與智能裝備深度融合,幫助客戶實現生產效率提升75%、交付週期縮短30%,成爲比亞迪等行業龍頭核心供應商。

潘廣鎮,男,漢族,1986年4月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鞏義市泛銳熠輝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研發部首席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紮根生產一線,爲助推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主持開發高安全性機櫃產品,解決價值超過3億元通信設施的備電安全問題。積極響應國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安全材料需求,帶領科技團隊設計建造國內首套單釜3m³超臨界乾燥設備生產線,配套300餘萬輛新能源汽車。潛心產品設計研發,獲河南省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5項。參與鄭州市重大專項1項、河南省重大專項1項、河南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跨區域研發合作(自由探索類)項目1項,取得發明專利60餘項。

胡任官,男,漢族,1990年2月生,羣衆,中專中技學歷,洛陽豫港龍泉鋁業有限公司叉車工。在叉車工崗位工作15年,苦練叉車技能,裝卸一車炭塊比其他職工省時50%,在全省叉車技能競賽中獲第一名。創新改進叉車設備設施,使發動機壽命延長80%。安全駕駛叉車24800小時,實現“零差錯”和“零事故”,每年爲企業節約10餘萬元。總結提煉“精準開叉、適度前傾、據重收臂、平穩提升”四步操作法,受聘擔任洛陽市工匠學院教師,累計與80餘名叉車工簽訂師徒“傳幫帶”協議,兩名徒弟在省級叉車技能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張鷹,男,漢族,1968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周口供電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持科技項目10餘項,組織研發配網標準化設計、配網運行監測平臺等管理系統,大幅度提升經濟民生用電保障水平。先後參加“5·12汶川地震”等搶險保供電工作。任南召縣皇后鄉娘娘廟村駐村第一書記期間,大力發展苗木種植產業,實施光伏扶貧項目,帶領全村113戶貧困戶、490人穩定脫貧。任周口供電公司黨委副書記期間,改造村莊變壓器656臺、供電線路600千米,選派16名駐村第一書記,145名黨員和勞模自願參與結對幫扶,3661人全面脫貧。

王帥,男,漢族,1982年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超精密加工技術研究室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從事超硬磨具研發工作20年,成功開發超硬磨具微槽/微孔激光加工技術,研發高效精密長壽命CBN內圓磨砂輪,應用項目成果近三年新增銷售收入超3億元,帶領團隊成功申報並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李廣彥,男,漢族,1975年10月生,羣衆,大專學歷,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客戶服務經理,技師。致力海外車輛服務網絡建設,從一名維修學徒成長爲集團質量標兵、集團勞模,多次獲集團技能比武優勝獎。主導車輛安全類創新成果30餘個,6年完成10000多臺車輛調試工作。從事海外服務20年,參與中國全球最大客車出口項目,出口至古巴客車2000臺。主導搭建服務培訓機制,成功搭建50餘家客車服務網點,爲海外培養1000餘名技術工人。堅持“以客戶爲中心”的服務理念,5年來客戶滿意度穩定在99%以上。

趙國寶,男,漢族,1975年4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雙匯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助理工程師。20多年來,從技術員做起,先後擔任車間主任、事業部總經理,在不同崗位均取得了優異業績。2024年,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場競爭加劇等特殊市場環境下,帶領肉製品團隊開拓創新、攻堅克難,肉製品銷量、收入穩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利潤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嚴格按工藝、按標準、按流程組織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合格。建立質量、服務、成本、經營業績長效考評機制,積極推進生產流程創新、設備創新和工藝創新,爲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陳瓊,女,漢族,1987年10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三門峽供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主任、黨支部副書記,高級工程師,技師。連續16年堅守電網生產運維第一線,多次在重要政治保電、電網覆冰災害、疫情防控、重大事件處置中衝鋒在前,爲三門峽地區202萬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可靠電力保障。積極推動43座新能源場站併網,解決清潔電力外送問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搭建“勞模工作室”創新創效平臺,帶動培養省勞模、省五一勞動獎章各1人,三門峽公司電網工匠1人、優秀專家2人。

李立金,男,漢族,1967年3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開源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高級工程師。開展污水處理設備研發攻關,較大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顯著減輕水體污染、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堅持推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發的設備有效去除污水中有害物質、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並對污水中的有機物、無機物等資源進行提取和利用,生產出沼氣、有機肥料等多種重複利用產品。深度參與技術研發攻關,主持開展50多項技術研發。對公司生產的設備進行工藝創新、工裝革新,積極吸收和引進新工藝。累計主持和參加研究、設計、組織生產新產品六大系列30多個型號,取得70多項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

寇社平,男,漢族,1974年5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民航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經理、駐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后皇甫村第一書記。2017年駐村以來,建隊伍、跑項目,推動多項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項目落地,用項目帶動鄉村建設發展。建成永通河大橋,解決羣衆出行難題。引入服飾公司,提供100個就業崗位,每年增收十多萬元。幫助銷售農產品超100萬元,引導成立航甫農貿公司,使村集體經濟純收入穩定在20萬元以上。在貧困戶家中張貼聯繫卡,方便羣衆聯繫,幫助村民依靠自身努力脫貧致富。七年來,寇社平兩次主動請纓留任,先後爲后皇甫村引進資金約800萬元。

姜春平,男,漢族,1987年5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新建蘭州至合作鐵路站前工程LHTJ1標段項目經理部安質部部長,高級工程師。13年來先後參建巴達鐵路、明哈高速、玉楚高速、雙洮高速、蘭合鐵路等重點工程,參建的雙洮高速項目獲得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關鍵時刻敢於擔當,在玉楚高速舊寨隧道右洞出口夜班作業時,發現隧道掌子面出現漏水掉塊現象,判斷存在垮塌的可能,迅速組織現場作業人員和機械設備安全撤離,挽回16名作業人員寶貴生命和價值300餘萬的各類機械設備。堅持科技創新,創建姜春平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功申報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撰寫工法2項,發表專業論文5篇。

陳連義,男,漢族,1971年12月生,民進會員,大專學歷,開封市德莊陶瓷博物館館長,正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紮根本土文化,注重傳承發展,推動官窯文化融入新發展格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授予中國好人。主持編寫《開封官窯瓷》地方標準,編著出版《瓷說中國:宋代官窯源流考》。2項課題獲得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項,填補開封本土對官窯文化探索挖掘的空缺。創建德莊陶瓷博物館、北宋官窯編年文化展示館及開封官窯教學研學基地,每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簽訂師帶徒協議50份,培養高校學生及教師214名,社會學員30名。作品獲得國家獎項30多項,專利37項,著作權47項。

婁建黨,男,漢族,1972年8月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洛陽市老城區婁建黨志願服務隊隊長。從事出租車行業30餘年,安全駕駛260萬公里,優質服務零投訴。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堅持開展助老、助殘、助學、助困等活動,累計免費接送老弱病殘15000餘人次。長期定點幫扶孤寡老人6戶,免費接送高考學子12000人,免除困難乘客乘車費用10萬餘元,歸還乘客遺失財物總價值超百萬元。2009年自發成立“洛陽雷鋒車隊”,現有隊員150名,成爲河洛大地一張亮麗名片。帶領車隊立足洛陽文旅高質量發展需求,先後成立愛心接送、家電維修、醫療服務、文藝匯演、漢服驛站等5支服務隊,開展服務100餘場次。開展洛陽雷鋒車隊喊話全國遊客來洛邑古城穿漢服、賞牡丹、吃水席倡議活動,參加“愛在洛城”免費接送遊客暖心行動並接送遊客1800餘人次。

姚克麗,女,漢族,1991年7月生,羣衆,大專學歷,登封天地之中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導遊員。從事導遊講解10餘年,積極響應文化強國建設,始終堅守“遊客至上、服務至誠”的職業操守,服務近10萬名遊客,實現講解服務“零投訴”。宣講登封紅色文化、紅色故事,累計接待黨員培訓近100批次,講解600多個小時。依託自媒體平臺,傳播嵩山歷史文化和少林功夫。發揮金牌導遊優勢,堅持每季度至少培訓2名優秀導遊員、至少組織1場導遊專題講座,發展壯大本地紅色導遊講解員200名。先後組織嵩山文化公益課堂、公益紅色文化學習團和“登封娃知登封、登封娃遊登封”研學系列活動,累計公益接待6000餘人。

要小夢,女,漢族,1989年7月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河南省鑫晟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前紡車間粗紗擋車工,技師。紮根基層17年,奉獻紡織事業,主導技術改造項目達15項,每年爲公司節約成本65萬元。牽頭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提出優化卷繞工藝參數、改進接頭方法等建議,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生產效率提高2%,每年爲公司節能降耗達10萬元。培養優秀技術人才32人,助力大批年輕職工成長爲公司中堅力量。2023年當選河南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劉亞磊,男,漢族,1985年1月生,中共黨員,中專中技學歷,平頂山平煤機煤礦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結構件分廠電焊工,助理工程師,高級工。從事一線焊接工作13年,致力礦用液壓支架的鋼結構焊接技術創新工作。主持參與公司200餘項符合國際標準的WPS工藝評定項目,經手焊接過的鋼結構產品1000多種。帶頭完成焊接氣體節流裝置等37個技術創新攻關項目,獲實用新型專利5項。採用“跳焊法”控制焊接溫度,有效減少產品加熱次數,平均每天節約用電200度,節約天然氣200立方米,每年爲公司節約近50萬元。開展技能人才培訓136次,其中69人取得中高級焊工證書,56人取得國際焊工資質,10人蔘加省級質量攻關項目獲一等獎。

魏鳳霞,女,漢族,1986年11月生,羣衆,大專學歷,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布事業部準備一車間副主任。從一名穿綜員做起,逐漸成長爲班組和車間的骨幹。擔任領班後接連刷新單位穿綜產量記錄,當年班組每月人均產量提升12萬米左右,實現人工成本降低約5萬元。擔任車間副主任後,車間各項指標明顯改善,三年超額完成610萬米,年度達成率102%。推動車間師帶徒工作,爲車間培養基層領班7名、主管1名、技術員1名。持續穩定車間隊伍,連續三年車間人員平均流失率由3.3%降到1.78%以下。

陳曉輝,男,漢族,1989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專中技學歷,鶴壁市德安電氣有限公司生產部裝配車間J5小組組長,中級工。作爲殘疾人農民工,工作中不放過任何細節,每日巡檢產品5000餘件,嚴格控制產品質量,期間未出現過質量事故。善於創新創造,積極汲取行業前沿知識,通過“小革新、小發明、小創造”改進生產工藝。承擔“改進檢驗工序項目”,檢驗工作效率由原來的每小時100件提升至950件,產生技術成果12項,產品合格率由86%提升到99%。任班組長期間,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生產任務,班組生產效率提高200%,產品合格率提升13%,每年節約成本超16萬元。

李傑,男,漢族,1980年1月生,羣衆,初中學歷,河南省礦山起重機有限公司機裝工,高級技師。專注研發大噸位、智能化起重機,生產的各類起重機服務於寶武、中鐵、中冶、中核、中航等國家重點工程領域。在河鋼240噸四樑鑄造起重機、郎溪鴻泰250噸四樑鑄造起重機等重大項目中,面對生產工藝複雜、製造精度高、工期短等情況,沉着應對,嚴守質量關,獲得客戶一致好評。7天完成連雲港興鑫鋼鐵有限公司125噸雙樑橋式鑄造吊、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40噸四粱鑄造吊小車等國家重點項目產品生產製造。

張立培,男,漢族,1969年5月生,羣衆,大專學歷,河南玖龍塑料科技有限公司裝備部技術員,高級技師。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企業全面綠色轉型,創新摸索出一套操作維護技能,有效解決生產設備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疑難雜症。主導的“逆塗法高發泡超軟耐刮仿生態面料關鍵技術與裝備及應用”項目,實現全木漿離型紙節省率100%,節約能源在20%以上,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參與的項目共獲得6項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涉及薄膜生產多個方面,有效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智能化綠色生產。注重傳幫帶,培養徒弟30名,其中24人成長爲技術骨幹。

孫陽,男,漢族,1986年4月生,羣衆,大專學歷,範縣恆豐電子絕緣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主任。有效解決生產安全隱患,實現生產零事故。參與企業建廠策劃,主持完成生產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工作,在生產裝置調試過程中發現並解決17次生產不穩定問題,設計整改5處生產流程。通過多次技能提升、完善生產工藝、改進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完成生產整改300餘次,小發明、小創造、小建議60餘項。發現生產裝置生產隱患100餘處,主持處置生產隱患80餘處,個人處置生產隱患40餘處,帶領技術隊伍事前糾錯100餘次,避免公司直接經濟損失近200萬元。提出並帶頭完成車間生產工藝自動化控制升級改造,先後解決13項生產技術難題,爲公司節能減排作出重大貢獻,年節約費用100多萬元。

張冰清,女,漢族,1988年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襄城縣支行貸後管理員。秉持“爲人民服務”的信念,紮根基層、服務羣衆,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在服務小微企業和農民的過程中,主動走訪,用真心瞭解客戶需求,制定專業化融資方案。十四年來,累計發放貸款46.6億元,服務2334戶家庭,幫助農民實現致富夢。勇於創新,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優化業務流程,推動“線上信用戶貸款”項目,精準授信1863戶,累計發放貸款2.66億元。

姬劉超,男,漢族,1986年9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神火煤電股份有限公司新莊煤礦機三隊技術員,工程師,高級技師。17年堅守煤炭開採一線。作爲煤礦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維保人員,面對全礦井64臺監測監控分站、816臺監測報警設備、千餘個線路接線盒、25萬餘米的環網光纖及監測設備傳輸線路的維保重任,每日行走近8公里巡檢。在創新創效、技術攻堅上成果突出,設計改進《安全儀器監測設備托架》等技術革新5項。完成礦井6大系統集成改造及RS485數據傳輸系統升級,攻克設備應急聯動難等技術難題,每年修復300餘臺監測監控設備。

李敏,女,漢族,1979年9月生,羣衆,大專學歷,羅山縣老寨山生態茶業有限公司質檢員。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免費培訓各類人員5萬餘人次。帶動生態茶葉種植面積6.1萬畝,畝均年增收9000多元,戶均年增收2萬元。累計創造就業崗位1500多個,直接助力300多名脫貧戶實現穩步增收。主持編寫《老寨山信陽毛尖茶質量管理手冊》,對工作標準和職工行爲進行嚴格規範。經她檢測的茶葉合格率始終保持在100%。結合信陽毛尖茶的特點,積極探索創新,成功研發出老寨山紅茶、白茶等新品種。推動成立合作社和茶葉協會,建立茶葉生產示範基地,示範引導茶農提升品質、增加品類,打造品牌。

邵小珍,女,漢族,1982年1月生,中共黨員,中專中技學歷,扶溝縣昌茂紡織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員,高級工。在質檢員崗位上,發現並改進上千個數據問題,嚴把棉紗質量關。在技術員崗位上,到全國各地學習新技術,不斷進行產品創新,助力公司以每噸棉紗高於市場價2000元的價格暢銷國內外,年增收2600萬元。新研發低捻超柔紗,因紗體蓬鬆、面料吸溼性好等特性,暢銷意大利、澳大利亞等世界知名服裝企業。開發純棉超柔紗、天絲、莫代爾等差異化紗線爲公司創造效益4000萬元。主持或參與研發46個新品種,獲得7項國家專利。組織操作技術大比武,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獲得2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人被培育爲周口市大工匠,1人獲周口市科技創新能手,2人被評爲周口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康東華,男,漢族,1972年10月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河南鼎力杆塔股份有限公司鋼製品二車間工藝員,高級技師。自學立體幾何、代數、機械製圖、鈑金工、焊接等,取得裝配鉗工高級技師證書。完成公司50多項創新課題,解決公司在特高壓鐵塔製作中多個行業難題。改造小埋弧焊接對接環縫焊接工藝,使公司特高壓鋼管塔帶頸法一級環焊縫合格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完成角鋼塔塔腳二級焊縫焊接新工藝課題,使公司塔腳焊接技術水平處於行業領先。每年培訓人員300多人次,先後培養高級鉗工6人。2015年獲全國優秀農民工。

陳保超,男,漢族,1972年6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蘭考縣三義寨鄉白雲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獲河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實施“黨建+合作社+農戶+村集體+企業”經營模式,培育“番茄”特色產業,建成溫室大棚165座,年產番茄1000萬斤,成爲豫東最大的番茄種植基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8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3000元增加到39000元。引進3名鄉賢投資2000萬元以上建成清源紡織和億欽建材企業,村民就地就近就業160餘人。建成“白雲印象”戲臺、白雲書院、2個民宿賓館。高標準打造“一宅變四園”276戶,盤活村內閒置土地95畝。打造婦女兒童之家、老人康養中心。白雲山村獲“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省級文明村”“河南省民主法治示範村”。

崔順梅,女,漢族,1974年10月生,羣衆,大學本科學歷,漯河市金秋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農藝師。組織產業鏈上下游14家成員單位,成立漯河市金秋樂種業產業化聯合體,擁有大型種子加工生產線3條,小麥種子倉儲能力1500萬公斤,花生種子倉儲能力750萬公斤。與漯河市農科院聯合選育新小麥品種漯麥6010、金秋168,花生品種金花19、金花69,推廣面積10萬餘畝。常年自繁小麥種子3萬畝、花生種子1萬畝,年銷售農作物良種500多萬公斤。幫扶當地農戶3224戶,年用工2萬餘人次,戶均增長1000餘元。

張三,男,漢族,1963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新安縣磁澗鎮禮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紮根農村20年,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發揮櫻桃種植傳統優勢,流轉土地3000餘畝種植大粒櫻桃,通過農旅融合,促進櫻桃經濟由“一月紅”變爲“四季火”,全村櫻桃產業年收入2000萬元,戶均收入3萬餘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引進天興生態園項目,開闢數字化櫻桃種植新路徑,幫助300餘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設立“金秋圓夢”助學基金,資助學生277人。打造鄉里中心,設立文藝志願服務隊、托幼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百姓大食堂、健身房等,推動建設和美鄉村。

翟春豔,女,漢族,1983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唐河縣濱河街道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以紅薯產業爲依託,優化農業結構、創新經營模式。充分發動多方力量爭取項目資金,先後投入3800萬元,興建遊園溼地,打造了桂花村、櫻花村等一村一景。9個自然村全部實現水泥道路、自來水、燃氣、污水管網戶戶通,實現一村一廣場一公廁。王莊村2023年被評爲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鄉村旅遊特色村。充分利用“唐河紅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的品牌效應,成立紅薯產業園,下設種植基地、技術服務等5大合作社,形成集紅薯育苗、儲藏、“三粉”加工、線上線下交易於一體的紅薯產業鏈。

王磊,男,漢族,1974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商水縣黃寨鎮王潭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農藝師。發展鄉村產業,創新“黨建+黨員+微網格”模式,開展幹部包片、黨員聯戶工作機制,創新探索黨員聯戶四色管理法,讓每名黨員有崗有責有作爲。創新實施衚衕長基層微網格治理模式,總結推廣“黃寨大嫂”基層治理經驗,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被評爲第四批全國“文明鄉風建設”經典案例。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黑小麥,打造“黃寨大嫂王潭富硒黑麥麪粉”品牌。聯合成立河南省豫船王潭船用設備有限公司,年集體經濟增收100萬元以上。帶領推廣蜜薯種植,人均純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惠及羣衆3000餘人。

周全喜,男,漢族,1966年2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濟源市承留鎮花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發揮全國農村集體經濟股權改制試點作用,謀劃設計並帶領村民建成滑雪場、水上樂園等村集體項目。引入社會資金建成精品民宿、兒童樂園、水上漂流等項目。爭取上級扶持,實施河道治理、梅花園等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創新思路建設金花石大食堂、發展特色農產品,每年村集體創收100餘萬元,羣衆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研究制定黨員管理“土八條”,創新實行“老班長調解室”等治理模式。

杜煥永,男,漢族,1974年1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級農藝師,高級技師。在田間地頭奮鬥10餘年,總結出“六統一”和“農機農技相結合”的實用大田種植管理模式,爲當地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引進北斗平地儀、植保無人機、玉米烘乾塔等大中型農機、設備136臺。積極帶動村民調整農業結構、應用農業生產新技術,助力杜莊村年均小麥畝產穩定在1200斤以上,玉米畝產1300斤以上。主導推進機械化託管年服務面積達50000畝次,服務周邊農戶3000餘戶。積極開展“用工幫扶”和“土地流轉保底租金幫扶”工作,針對大病、年邁、家中主要勞動力喪失的生活特別困難羣體,開設無償託管服務。開展修路、糧食貿易加工、經濟作物種植等業務,安置閒散勞動力100餘人,幫扶20餘戶困難戶實現精準脫貧。

肖雲峰,男,漢族,198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沈丘縣田野青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向萬名村民宣講黨的政策,組建農業合作社,實現規模化經營,整合流轉土地1965畝,藉助“互聯網+”平臺拓寬銷路,使農產品銷售額年均增長5%,村民人均收入提高500元。帶領團隊多次試驗,開創一年三茬“豌豆+花生+娃娃菜”的循環種植模式,土地利用率提高30%。推廣應用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每畝增收近500元。藉助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入多臺(套)機械化設備,生產效率翻倍,每年爲村集體經濟創收超20萬元。在抖音平臺開設賬號“肖門會客廳”,邀請本地成功人士和農業技術專家,講解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種植技術,引導農民科學種田。

楊運中,男,漢族,1963年3月生,中共黨員,初中學歷,方城縣運中林果石榴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帶領羣衆綠化荒山種果樹共同致富,合作社參社人數387人。重點引進突尼斯軟籽石榴新品種,投資300萬元,引進樹苗6萬多棵。輻射帶動全村380多人,創建“純天然、無污染、零添加”的林果之鄉,由幾十畝發展到5000餘畝,由幾千棵發展到14萬棵,由單一品種發展到涵蓋軟籽石榴、薄皮核桃、甜柿等多個品種。合作社立足特色產業,大力實施產業幫扶,每年提供勞動崗位400餘個,輻射周邊8500人致富,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123戶貧困戶年終分紅人均6000元。

李玉姣,女,漢族,1980年2月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民權縣野崗鄉叄收家庭農場育苗技術員。負責農場產品技術工作,先後到河南農科院、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深造,在農場進行技術轉化,反覆練習嫁接技巧。研發一年6茬育苗技術,培育的辣椒、西紅柿種苗供不應求。在省科技專家的指導幫助下,對農場生產技術進行改造,節能增效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培養鄉村技術人員150多名,使農場育苗品種由2個發展到8個,生產能力由年產5000萬棵提升到1億多棵。所在農場日吸納務工人員350餘人,務工人員每天收入300元左右,人均年增收3萬餘元,爲村集體增收50餘萬元。

高建林,男,漢族,1966年5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正陽縣蘭青鎮胡堂村高莊農民,農藝師。免費舉辦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班110場次,培訓13000餘人。爲困難戶免費贈送菌種3000餘袋並提供技術指導,2500個食用菌種植農戶年均增收3.1萬元。爲當地引進食用菌新品種12個,培育5個優質食用菌新品種,產量提高30%。創建“建林春”食用菌品牌,實行統一品種種植、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統一質量認證、統一溯源標識“五統一”經營模式,吸納300多戶聯合經營,爲1100多戶食用菌種植戶銷售食用菌產品50萬公斤。爲留守困難兒童支付學費5萬多元,爲困難戶等捐款捐物21萬餘元,爲突遭災難家庭捐贈衣物、棉被150多件。

全國先進工作者擬推薦人選(29名)

馬玉璞,女,漢族,1978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新鄭市公安局龍湖派出所民警、二級警長。紮根基層26年,積極探索新型警務賽道,獲全國最美基層民警。樹立“黨建+社區警務”工作理念,深化“一村(格)一警”機制,爲羣衆辦實事、解難事1100餘件,走訪幫扶困難家庭600餘次,化解矛盾糾紛1800餘起,收集各類情報信息2600餘件,所在社區警務室被羣衆稱爲“馬玉璞警務室”。探索總結“四個一檔”“一羣五隊”“四勤四到”等工作法,練就了“一口清”“問不倒”的過硬本領,有效打通服務羣衆的“最後一米”。牽頭爲轄區加裝視頻探頭2000餘個,接入網格化平臺等22類AI智能分析工具,發現各類違法犯罪線索300餘件,偵破治安案件2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60餘人。

陳民生,男,漢族,1974年2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濮陽市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大要案偵查大隊二級警長。先後參與偵辦各類重大複雜疑難案件220餘起。在全國公安機關“雲劍—2020”命案積案專項行動中,攻克命案積案6起,破獲20年以上命案3起。積極助力尋親,幫助81歲老人圓了70多年回家夢,幫助被拐34年的劉某與家人團聚,先後幫助300餘人實現團圓夢。

楊森,男,漢族,1982年10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商丘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副支隊長。在社區警務室工作期間,針對社區警務自主開創“4+6”工作法。參與偵辦部省督辦案件44起及其他刑事案件297起。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位華忠,男,漢族,1982年5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駐馬店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警務技術二級主管。參與偵破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網絡詐騙、網絡黑客等案件130起。將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畫像學和網絡偵察學相結合,提煉形成“位華忠網安技戰法”,協助偵辦嚴重暴力案件103起,在全國網安會議上作先進經驗介紹,技戰法被公安部在全國推廣。完成打擊網絡犯罪研究新課題,被全國網警培訓基地特聘爲“專家級講師”,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特聘爲“英模講師”,培訓學員5000餘人次。成立“位華忠工作室”,傳幫帶青年業務骨幹20批次。

秦貴軍,男,漢族,1965年8月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病醫學部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紮根臨牀、深耕科研38年,獲中原學者、河南省高層次人才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牽頭制定了《特發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減退症診治專家共識》等多部專家診療共識,爲我國此類疾病的診治建立標準流程。牽頭開展河南省糖尿病流行病學調研、青少年肥胖及糖尿病篩查等項目,揭示內分泌與代謝病的發病機制。擔任人衛統編教材《內科學》第八、九、十版編委,承擔河南省本科高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等多項教改項目。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主編8部著作,發表SCI論文100餘篇。

吳毅明,男,漢族,1982年5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康復科二病區主任,副主任中醫師。紮根臨牀科研一線,致力於中醫傳統治療項目研究,先後參與、主持省部級課題9項,獲得國家專利8項、發表文章19篇(其中核心6篇)、參編教材著作8部(其中國家“十四五”規劃教材核心示範1部,主編1部),獲河南省醫學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河南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診治病患十萬餘人,疑難雜症患者3000餘人。

董海英,女,漢族,1967年2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開封市祥符區農業農村局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技術員。在生產一線從事農業技術推廣37年。近5年引進糧油瓜菜等新品種210個、新產品新技術30餘項,建設糧油菜高產示範基地(點)22個,篩選出適合當地的新品種120個,完善可複製技術13項,應用面積300餘萬畝次,畝增收15%以上,其中小麥示範方畝產最高超過700公斤,玉米示範田畝產分別達到850公斤、900公斤。圍繞糧油單產提升、糧油爭地矛盾、連作障礙等難點問題,開展30餘次試驗、40餘次調研,總結完善推廣10餘項栽培模式。創新線上+線下服務模式,採用多種方式指導農民科學管理,每年制定管理建議、提醒短信、視頻60篇(條)以上,指導農民2萬餘人次。

高海濤,男,漢族,1972年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洛陽市農林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小麥遺傳育種及成果轉化工作,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主持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洛陽綜合試驗站、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等項目。帶領團隊建設農業部河南旱地小麥育種研究洛陽創新基地、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洛陽綜合試驗站、河南省抗旱節水小麥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創新平臺。創新“水旱協調選擇混合”育種技術,多年來累計選育國審小麥品種22個,品種通過轉化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400餘萬元,社會效益超2億元。獲得植物新品種授權15項、授權發明專利5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成果獎4項,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

張斌,男,漢族,1969年6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病醫院院長,主任中醫師。紮根中醫診療一線工作25年,參與世界範圍內首次應用CD19CAR-T細胞療法治癒銀屑病研究,研究結果在《免疫學前沿》發表,獲省衛健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發表SCI論文2篇,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率先開設銀屑病、白癜風等專病門診,積極引導開展火針、鍼灸、火罐、中藥浴、中醫面膜等中醫特色治療,科室門診量從日均200餘人增至日均700餘人,年門診量約24.3萬人次,病房住院病人從每年600餘人次增至2300餘人次,年手術3000臺以上。

欒獻亭,男,漢族,1965年9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心內二科主任、胸痛中心技術總監,主任醫師。從事心血管病防治工作41年,擔任科主任22年,堅持紮根臨牀一線,每年手術1000例以上。在平頂山市首個開展冠脈旋磨、三腔起搏器、IABP及ECMO支持下心臟介入等技術,完成16項省市級科研成果。培養臨牀科室主任6人、副主任12人,助力建設河南省重點專科、河南省區域醫療中心。主持創建國家級胸痛中心,把急性心梗病人介入治療D-TO-B時間由120多分鐘縮短至63分鐘,極大提高搶救成功率。參與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心血管疾病關鍵技術臨牀多中心研究信息平臺—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註冊登記”等多項重大課題研究。

嚴根土,男,漢族,1967年3月生,無黨派人士,大學本科學歷,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抗逆育種課題組組長,研究員。從事棉花育種30餘年,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持培育棉花品種30餘個(國外審定4個),累計推廣面積9000多萬畝,增創社會經濟效益150億元。主持培育的中棉所49連續10年入選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選育的4個棉花品種,在吉爾吉斯共和國進行推廣。培育的中棉9001搭乘“神舟十二號”遨遊太空。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著作2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創建基於中棉所49的棉花種植標準化技術體系,幫助棉農每畝增產30公斤籽棉、增收180元、增效20%。

王良發,男,漢族,1982年2月生,九三學社社員,博士研究生學歷,鶴壁市農業科學院科研科科長,副研究員。深耕科研,築牢糧食安全根基。選育永優618、浚單658等多個玉米品種,累計推廣面積上千萬畝。積極參與承擔國家及省級項目15項,編撰農業論著1部,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取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植物新品種權。帶領團隊運用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全力加速玉米種質改良。多次帶隊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將專業知識課堂從室內搬到田間地頭,優化集成“豫北夏玉米精準化單產提升技術模式”,通過高產栽培現場示範、講解,幫助普通農民提升種植水平、增加糧食產量。2024年度,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活動10次,培訓農業農村各類人才600餘人次。

路平,女,漢族,1969年11月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醫院院長、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管理辦公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從醫31年,堅守臨牀一線,帶領團隊每年爲2萬餘名腫瘤患者提供醫療救治,組建多個MDT團隊,免費服務千餘名患者。率先開啓細胞、細菌治療惡性腫瘤等前沿研究。牽頭全國26家基層醫院開展乳腺癌研究,參與的食管癌臨牀研究寫入國家指南。團隊吸引全球博士近20名,每年培養博士、碩士3-5名、培育基層醫生上千名。積極參與志願服務活動,以她名字命名的“路平志願服務隊”,志願者達500多人,服務超1500小時。開展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線上線下受衆80餘萬人次。牽頭新鄉民生工程項目——腸癌早篩,4個月完成2.5萬例篩查。

歐行奇,男,漢族,1964年10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南科技學院農學院教師,教授。主持及參與培育矮抗58、百農207等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5億畝,增收糧食超400億斤。作爲第二育種人培育的矮抗58連續6年成爲河南及黃淮南部麥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2005年至2021年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小麥160多億公斤,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組建小麥育種團隊,主持培育百農207,累計推廣1.1681億畝,增產小麥26.9億公斤,增產及減災效益138.84億元,先後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持培育百農307、百農607、百農288、百農627等突破性品種,均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王文霞,女,漢族,1972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焦作市實驗小學教師,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紮根教學一線,潛心教書育人,獲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特級教師、中原名師等。執教的課程2次獲國家獎項、4次獲省一等獎、5次獲市一等獎。主持參與的12項課題獲省市獎項,其中3項獲河南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發表論文20餘篇,撰寫的校本教研案例獲河南省特等獎,撰寫的作業設計案例獲河南省一等獎。參加“中小學教師國培項目”和“送教下鄉”活動,先後赴金華、鄭州、洛陽等地,爲偏遠地區教師進行培訓,執教觀摩課60餘節,作專題講座100餘場。輔導200餘名學生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先後20餘次被評爲“優秀輔導教師”。作爲省、市兩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和學校語文教研員,帶領團隊開展學術活動168次,下鄉送教200餘節。

馬飛,女,漢族,1982年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焦作市山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從事疾控工作20餘年,精心設計“兒童免疫樹”卡通圖,爲轄區2萬多名幼兒撐起預防接種“安全傘”。在全省首創“小房子”家庭服務模式,爲轄區4000餘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精準、及時、有效的家庭醫療保健服務。聯合轄區“冬香好媽媽”工作站等20餘個羣衆志願組織,發動志願者2000餘人參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等主題活動,提升羣衆健康生活理念。高質量推進基層疾控工作規範化建設,2019年免疫規劃工作技術評估在全省縣(市、區)中排名第一。

李宜軒,男,漢族,1996年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許昌市消防救援支隊魏都區文峰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長。入隊以來,始終戰鬥在滅火救援第一線,帶領隊伍日夜堅守崗位、履職盡責,參加滅火救援戰鬥900餘次,先後參與“11·19”紡織廠火災、“8·26”井下較大窒息事故救援等急難險重任務。積極參加各類比武競賽,先後獲全市消防救援隊伍後勤裝備比武第一名等成績。連續5年執行春節戰備執勤,參與前置流動執勤50餘次,累計定點駐守200餘小時。堅持開展消防安全知識宣傳,爲轄區單位宣傳消防知識、開展消防演練150餘次。

朱青霞,女,漢族,1967年6月生,無黨派人士,大學本科學歷,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鍼灸科主任,主任中醫師。從醫30餘年來,作爲非遺項目“朱氏中醫外治療法”傳承人,將“帶狀皰疹診治”常規治療時間從1—3個月縮短爲7天左右,累計超萬名患者受益。積極投身中醫教育,任河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重點中醫鍼灸專科學術帶頭人及河南省衛健委青苗人才培養指導老師;積極參加中醫藥學術交流,任世界中醫藥聯合委員會經方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鍼灸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在《中醫雜誌》等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70餘篇,專業學著2部,主持獲省廳級科研成果獎13項,主持科研課題4項。

陳國鵬,男,回族,1988年2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三門峽市消防救援支隊澠池縣正義路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累計參加各類滅火救援戰鬥2300餘起,營救和疏散被困羣衆220餘人,被評爲“全軍特級偵察能手”。參加蘇丹維和,被聯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勳章。成功處置“7·19”義馬氣化廠爆炸、“12·19”318省道槽罐車側翻泄漏等突發事故。爲羣衆開展上門送溫暖活動18次、防消聯勤20餘次,處置上門求助警情150餘起。深入轄區貧困家庭、養老院開展公益服務,捐資助學5000餘元,累積獻血2400毫升。

王建波,男,回族,1974年4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南陽市實驗中學黨總支書記,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深耕教育工作28載,帶領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被確定爲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校長培養對象,入選河南省基礎教育專家庫。主持課題獲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國家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堅持五育並舉,落實“雙減”政策,積極推進“疑探課堂”,做到減負增效。創新教育信息化應用,形成“三導三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2023年受邀參展第六屆中國教育博覽會。學校承擔的省教育廳教師培訓“局長出彩項目”獲評優秀等次,學校“教學研評訓”一體化教師培訓典型做法在全省進行交流推廣。

胡銀慶,男,漢族,1968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南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潛心研究推廣集成技術,力促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主持引進集成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夏玉米水肥一體化、噸糧田集成技術等重大技術8個,推廣面積5000餘萬畝。引進推廣小麥、玉米、花生等新品種20餘個。主持承擔省市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建設示範方196個,累計推廣面積近2000萬畝,帶動35.1萬農民增產增收。常年帶領技術人員深入全市83個小麥固定監測點、102個農作物病蟲測報點、161個耕地地力監測點、43個魚病測報點調查苗情、墒情、病蟲害情,編髮《麥田管理技術意見》和減災防災等技術資料3萬餘份。

王世安,男,漢族,1970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信陽市溮河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紮根一線教育工作,先後獲“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新時代中小學名校長”。用8年時間,將譚家河鄉中學由最薄弱的農村中學打造爲全市鄉村學校標杆。用14年時間,將溮河中學打造成一校三區、三分校的河南省義務教育優質教育集團,成功躋身全國知名優質學校,200多所學校、600餘人次來校參觀學習。

孫璐君,女,漢族,1976年10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鹿邑縣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站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參加工作28年來,主持承擔全國重點項目1項、省部級重點項目25項,制訂河南省地方標準1項,獲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課題科研成果一等獎,開展新品種、新技術電視及新媒體講座66期。通過完善縣、鄉(鎮)、村三級植保測報員和網絡體系建設,及時發佈《病蟲情報》300餘期,每年舉辦培訓200餘次,培訓技術骨幹2000餘人次,培訓農民6000餘人次,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10餘項。組織實施鹿邑縣10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主持建設萬畝糧田綠色防控示範區5個,開展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一噴多促”等重大病蟲害防控,每年降低重大病蟲害危害損失20%以上。

朱曉娜,女,漢族,1982年6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沈丘縣東城街道辦事處尤莊回民小學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支教18年來,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以課程組、項目組等形式組織教學教研活動,打造極具鄉土特色的“金課堂”,幫助基層青年骨幹教師快速成長。開展90多場“行走的德育”活動,主持完成融媒體時代農村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等12項省市級科研課題,11項獲省教育廳獎勵,發表6篇學術論文。主動申請到豫皖兩省三縣交界的偏遠學校幫扶支教,創新採用“宣講政策、化解思想、解決困難”三位一體式家訪模式,深入200多個家庭瞭解學生困境,結對幫扶23戶困難家庭,拿出部分支教補貼捐資助學,成功勸返30多名失學兒童。

李闖,男,漢族,1993年3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洛陽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二站裝備技師。紮根消防一線,先後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國消防忠誠衛士”“全國技術能手”等,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在全國首屆消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獲消防裝備維護員項目個人第一名,榮獲“金頭盔”。以教練員身份帶領團隊在第二屆全國消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蟬聯“金頭盔”。先後參加滅火搶險救援行動1200餘次,參與“G20杭州峰會”、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等消防安保20餘次,圓滿完成各類急難險重任務。倡導支隊成立“金頭盔”班組,深入轄區養老院、敬老院開展志願服務30餘次,結對幫助困難家庭學生2名,班組無償獻血6000毫升,以實際行動展現新時代“火焰藍”的使命擔當。

牛山坡,男,漢族,1970年10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魯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河南省魯山縣第一高級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紮根縣域高中31年,主導探索雙輪驅動“動車式”管理模式,實現學校綜合成績14年連增,學校獲評“全國文明校園”“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縣域百強中學”。創建並主持魯山縣教育系統人大代表聯絡站,有效服務全縣698所學校。重視教師隊伍培養,推進“四大名師工程”,實施“青藍工程”,培養特級教師5名、高級以上教師125名、中級以上教師322名,45人被評爲省級、市級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

張金濤,男,漢族,1974年2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共安陽市殷都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三級調研員。主辦或參與辦理職務犯罪案件150餘件。2023年8月到殷都區紀委任職後,當年自辦留置案件超過前五年總和。2024年立案件數、處分人數、留置人數、移送人數均爲監察體制改革以來歷年最高。牽頭推動開展羣衆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1406個。推動建立“13345”營養餐管理機制、“銀農直聯”智慧監督平臺,全區信訪量同比下降35.1%,紀檢監察信訪量同比下降33.02%。

苗紅梅,女,漢族,1974年3月生,無黨派人士,博士研究生學歷,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芝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20餘項。完成芝麻基因組計劃,首次建立芝麻種質創制技術體系,選育出世界首批抗落粒宜機收芝麻新品種。參與編制“十五五”全國油料作物發展規劃,帶動89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推動“一縣一業”芝麻產業發展。組織實施國家特油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建立穿梭育種基地16個。組織召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4次,與22個國家建立合作關係,選育適於蘇丹等國芝麻品種2個,培訓蘇丹農技人員200人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湯繼華,男,漢族,1969年2月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河南農業大學南繁研究院院長,教授。長期從事玉米遺傳育種與基礎研究工作,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重大研究計劃、面上項目、973、863、科技支撐計劃、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3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發掘調控玉米鐵含量的關鍵基因,論文在國際期刊Science上發表,入選2024年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十項研究成果。克隆全球第一個南方鏽病抗病基因,破解長期嚴重危害我國玉米生產的難題。選育MY73、豫玉22、豫單888、豫單898、豫單883、豫單8009等優良玉米新品種22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7億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