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勢|尖谷堆北村“變形記”:民宿“掛”崖引路,山村煥彩再出發
在淄博市博山區山頭街道,一座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尖谷堆北村,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目光。
這裡,不僅有懸掛在山崖邊上的侘寂風元素的民宿,還有蓬勃發展的特色農業種植項目,以及日新月異的鄉村治理新貌。
近日,記者走進尖谷堆北村,親身感受這座小山村的多條“振興之路”。
懸崖之上:民宿點亮山村希望之光
8月21日,記者走進尖谷堆北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在村口位置,一座風格獨特的民宿——鵲悅民宿映入眼簾。走進民宿,侘寂風元素的裝飾風格撲面而來,與眼前的山村景象形成奇妙融合。民宿院落盡頭,一個無邊界泳池被巧妙地“掛”在懸崖頂部。遠處,層巒疊嶂的山巒、藍天白雲與滿眼的綠色一同映照在清澈的泳池中,宛如一幅絕美的畫卷。
民宿主理人苗苗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她與丈夫是土生土長的博山人,選擇在尖谷堆北村投資建民宿,源於對家鄉的熱愛。近年來,家鄉文旅產業高速發展,天南海北的遊客紛至沓來,但博山一直缺少一處侘寂風元素的民宿。兩年前,兩人探訪了家鄉很多山村後,最終將首個民宿項目選址於此。
丈夫李昭感慨地說,這處民宿的每一處細節都是他自己設計佈置的,建設過程傾盡了他全部的心血。自開業以來,鵲悅民宿一直處於一房難求的狀態,各地遊客絡繹不絕。許多遊客通過這處民宿愛上了尖谷堆北村,愛上了博山。
村黨支部書記範炳告訴記者,7月28日,博山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同意淄博市博山區山頭街道尖古堆北村村莊規劃(2021 - 2035年)的批覆》。根據該《批覆》,未來的尖谷堆北村將規劃一處民宿發展區。在鵲悅民宿這一“樣板民宿”的帶動下,這座小山村或將成爲博山乃至淄博首個擁有連片侘寂風元素的民宿集羣。李昭也表示:“能爲尖谷堆北村的鄉村振興盡一份力,爲家鄉的文旅產業發展有所付出,我們感到十分榮幸。”
記者現場採訪看到,目前,尖谷堆北村已合作發展民宿5家,收儲閒置房屋5套,爲下一步擴展民宿集羣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些民宿就像一個個希望的種子,在這片山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爲山村帶來了人氣和活力。
玫瑰飄香:“一村一業”鋪就致富之路
尖谷堆北村的“氣質”,不僅來自獨特的民宿,還有蓬勃發展的“一村一業”項目——食用玫瑰規模化種植。在村北約20畝的山坡上,一大片玫瑰正競相開放,宛如一片粉紅色的海洋。
範炳介紹,村裡種植食用玫瑰已有幾年時間,目前年產鮮花約400餘斤。雖然眼下給村集體帶來的收入還不算多,但這個項目爲發展鄉村文旅做了很好的鋪墊。
村民姜華麗在這個項目打工,進入收穫季,每天能有70元的收入。她一邊熟練地採摘着玫瑰,一邊笑着對記者說:“每天都在和花兒打交道,不僅家鄉變美了,感覺人也變美了。”隨着爽朗的笑聲從花田間傳來,尖谷堆北村出產的玫瑰花茶也隨着快遞進村這一惠民舉措的落地,銷往全國各地。姜華麗感慨地說:“眼下家鄉變得越來越美,如此美景也爲我們的花茶銷售帶來了正向的積極作用,成爲了花茶銷售的堅實後盾。”
在“一村一業”政策的推動下,尖谷堆北村還搞起了雞心果種植,眼下的收穫主要用於村民的福利發放。80歲的村民範春枝提及村裡的特殊福利,會心一笑:“玫瑰花茶、雞心果,對我們來說都是些‘洋貨’。現在村裡的遊客多,村民自己不捨得吃的可以拿來賣給遊客,雖然賺得錢不多,但感覺賣的時候特有‘面兒’。”
此外,尖谷堆北村立足資源稟賦,以“玫瑰產業”爲核心,推動農業與文旅深度融合。一方面,依託“尖北玫瑰園”基地,計劃規模化種植食用玫瑰,延伸產業鏈條,開發玫瑰花茶等特色產品,打造“從田間到茶杯”的綠色加工模式;另一方面,與周邊民宿達成戰略合作,將玫瑰花茶等作爲“村居文創產品”入駐民宿客房,提升住宿體驗,同時通過“線上(電商平臺)+線下(鄉村市集)”聯動,拓寬銷售渠道,推動“產品變禮品、農田變景區”,實現“農業 + 文旅”雙向賦能。
公路暢達:鄉村治理掀開嶄新畫卷
實地調研,記者發現,在尖谷堆北村,鄉村治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半個月前,一條投資約60萬元的鄉村公路順利竣工,這條公路凝聚着村“兩委”的心血,資金由駐地企業和熱心人士籌資而來。
漫步在嶄新的公路上,路面平坦寬闊,交通標識清晰。77歲的村民範世峰站在路邊,望着來來往往的車輛,感慨地說:“以前這條路坑坑窪窪的,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出行非常不方便。現在好了,新公路修好了,我們出門方便多了,心裡也敞亮。”
這條公路的竣工,不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也爲村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公路的暢通有利於農產品的運輸,方便遊客前來,對民宿產業和特色農業種植項目的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範炳還告訴記者,在鄉村治理方面,尖谷堆北村嚴格執行項目招投標相關規定,達到標準的項目一律進入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組織招投標。同時,由村民代表組成驗收小組,對村級工程進行聯合驗收。此前,3份問題合同已全部完成清理,進一步規範了村裡的管理。
如今的尖谷堆北村,在民宿產業的引領下,“一村一業”特色農業種植項目蓬勃發展,鄉村治理井然有序。這座以留守老人爲主的傳統村落,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大衆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姜濤 通訊員 張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