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民增收,適應農村發展新形勢
王德福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推出一系列增收減負舉措,旨在擴大國內需求,提振消費,引發社會熱議。外界注意到,專項行動方案是一套包含七大行動的政策組合拳,其中第一項是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行動方案強調要“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延續了歷年中央一號文件有關精神,釋放出一以貫之的政策信號,那就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村在全國經濟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促進農民增收,必須要立足基本國情農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的本源性制度。我國農業發展要長期面對“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基本現實。作爲人口大國,我國農業的首要功能是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安全,保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同時,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農民自主地在城鄉之間往返流動、進退有據,就避免了大規模城市“貧民窟”的出現和農村快速衰敗,農村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穩定器和戰略壓艙石。首先,促進農民增收,需更好適應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一是農民收入結構已發生歷史性變化。2015年,工資性收入首次超過經營性收入,成爲農民收入最主要來源。2024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是十年前的1.13倍,佔比已達42.4%,比十年前提高2.1個百分點。經營淨收入佔比雖已降至33.9%,但仍然是農民收入第二大來源。這正是當前農民最普遍的家計模式,即以代際分工爲基礎的半工半耕。二是農村社會結構已發生歷史性變化。鄉村社會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60歲以上老年人佔農村總人口比重已近1/4,“老人農業”已成基本事實,農民工平均年齡提高到43.1歲,50歲以上已佔30.6%,高齡農民工返鄉越來越多。少量依託農業農村獲得體面收入的中堅農民羣體與老年人,共同構成當前鄉村社會的穩定結構。其次,“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構成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基本約束。農民經營淨收入增長在四項收入來源中速度最慢,這還包括大量從事經濟作物種植的新型經營主體,若僅從佔大多數的糧食種植家庭戶計算,三大主糧中小麥和水稻價格基本穩定,玉米價格大幅波動,不存在支撐這部分農戶收入增長的條件。一些增收政策明顯針對新型經營主體,儘管多年來一直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但實際效果有限,難以惠及大多數普通農戶。被寄予厚望的財產性收入儘管十年內增長1.3倍,但總量和佔比都較小,2024年全國平均水平僅有580元,佔比2.5%。通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提高財產性收入就全國來看意義有限,即使從東部發達地區農村來看,比如寧波,2024年農民財產淨收入絕對數是全國的3.3倍,但佔比也不到3.8%。中西部地區農村隨着人口外流,土地房屋等價值上漲空間有限。更重要的是,土地房屋是農民在城鄉間進退有據的根本依託,事關農村穩定器和壓艙石功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不得設置土地流轉指標,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幹部到農村佔地建房。最後,對農民來說,“減負”也比較迫切。當前農民部分生活壓力來自過快增長的經濟支出,天價彩禮之風蔓延,育兒開支不斷增加,養老壓力逐步顯現,醫療支出存在不確定性。要警惕透支性炫耀性消費主義之風借提振消費之機向農村,尤其是向農村年輕人肆意蔓延,否則,非理性消費觀念一旦固化,就將極大地抵消促進增收和移風易俗的政策效果。應進一步健全面向常住人口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減輕縣域城鎮化中的農民家庭負擔,將縣城真正打造成爲縣域社會服務農民的低成本高效率普惠性的公共服務中心。此外,還需給予更大制度空間和政策支持,適應農村老齡化現狀,讓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更好服務於普通農戶,探索形成更加靈活多樣的村莊互助養老形式,建設適老型農業與適老型村莊,讓選擇返回農村、留在農村的農民,過上幸福的新型現代化生活。(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