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巧不如守拙

近日,某著名會員商店陷入“降級選品”爭議。“與超市相比越來越同質化”“選品質量下滑”等批評聲衝上熱搜。

網友們紛紛列舉該會員商店的“罪過”:比如,引進了某款在配料表問題上曾有“不良記錄”的蛋黃派;將曾引發搶購的熱門商品悄然下架,部分大衆品牌通過“改頭換面”進駐了該會員商店等。顧客們蒐羅信息、窮盡各種手段對該會員商店的貨架進行深度曝光,一時間讓企業左支右絀,疲於應對。

“降級選品”無疑是取巧之舉,一邊以特色的名義收着顧客的會員費,一邊賣着沒什麼特色的商品。不但賣商品,還能收會員費。但缺點也很明顯,正像一些網友指出的那樣,有一種買了200多元的門票逛普通超市的感覺。與取巧相對應的是守拙,堅持固有的經營理念,服務顧客,認定目標,不輕易改變。取巧還是守拙,這不僅是兩種不同的商業道德,也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

取巧,搭消費升級的便車,降本增效,短期看,經營指標可能迅速攀升,但也埋下了飲鴆止渴的隱患。顧客相信超市的選品能力,相信超市會在配料表的乾淨程度、選品質量和價格方面進行嚴格的把關,願意以會員費這樣的形式爲高質量的服務付費,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默契。超市如果想用一種更節省成本的辦法來取代這一套系統,無疑會顛覆收取高額會員費的正當性。此次風波中,該會員商店的貨架上進進出出,部分商品一會上架一會下架,前後矛盾的做法,顯示出企業在應對上的雜亂無章,也顯示出內部管理理念上的巨大分歧。這對一個企業發展而言,是大忌。

而守拙呢,看似四平八穩,沒什麼激情也沒多少故事,但與消費者建立了融洽的關係,一步一個腳印,反而可能走得更遠。

會員制超市,這幾年成了市場寵兒,在其他超市一片愁雲慘淡之時,還能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一家接着一家地開新店,正是因爲它們堅持了自身的經營理念,迎合了消費升級的需求。不卷價格卷品質,不卷花裡胡哨的促銷手段,卷實實在在的性價比。乾淨的配料表、高性價比的產品、全球市場的選品能力,帶來物超所值的體驗,讓消費者有種買票進場、安心購物的鬆弛感。精明的家庭主婦們自然能衡量出這200多元的會員費花得到底值不值。

在信息透明度提高的今天,取巧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消費者越來越專業、越來越能直指問題的要害,他們研究配料表、對比供應鏈、關注生產工藝,甚至扒拉商標註冊,將一些僞零添加揪了出來。能否經得起如此深入細緻的查問,考驗着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企業已經很難再用營銷話術矇混過關了,得拿真實的數據說話。想靠三言兩語打發消費者,是非常低級可笑的行爲。

而守拙的價值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需要指出的是,守拙並非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它同樣要求經營者洞察市場,擁抱新技術,靈活調整商品結構,呼應顧客不斷涌現的新需求,給予其新的消費體驗。守拙守的是誠信經營的底線,守的是依法經營的紅線。在消費升級的大潮中,誠信無疑是最好的商業策略。(高路)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