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兒少性剝削逾3千人受害!7成案件透過網路 專家揭3危險信號

▲孩子越來越早接觸3C產品,家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圖/CFP)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爆出「創意私房」案件涉及未成年人性影像外流震驚社會,根據內政部、衛福部最新統計,去年通報兒少性剝削案受害者超過3千人,且有7成案件是透過網路媒介。然而在數位科技快速滲透日常生活的今日,智慧型手機與社羣媒體已成爲許多兒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專家特別提出3大網路危險信號,家長可教導孩子辨識,例如過度親密對話、索取個人資訊等都要注意。

▲首次使用網路/智慧型裝置年齡。(圖/衛福部提供)

衛福部今(2)日舉辦「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國內兒少網路使用行爲調查顯示,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年的3.17小時增加至2024年的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8.7歲降至7.1歲,顯示3C產品與兒少生活日益緊密。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及衛福部統計,2024年遭受性剝削的兒少人數3555人,其中女性佔比達到67%,值得注意的是,有7成案件是透過網路媒介。且孩子也可能成爲加害者,統計去年性剝削嫌疑人中有一半是兒少,犯罪手法有9成涉及性私密影像犯罪。

▲▼網路兒少性剝削統計(上),兒少數位足跡調查(下)。(圖/衛福部提供)

根據家扶基金會2025年最新調查,約半數兒少認爲可以在社羣媒體上公開個人資訊,且有近5成的兒少不知道如何設定社羣平臺隱私權限,另有4成表示家長從未與他們討論過網路安全議題。這使得兒少在缺乏防護的情況下,易成爲性剝削受害者,甚至捲入網路犯罪。

臺灣展翅協會兒少網安組組長陳時英表示,青少年因爲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及渴望,在數位環境更易展開與性有關話題,提醒家長應讓孩子瞭解網路和現實世界相同,且重點不是阻止上網,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如何應對風險,辨識網路危險信號:

1、陌生人主動接觸陌生帳號突然加好友或私訊是常見的危險開端。教導孩子不輕易接受不明來源的交友邀請。

2、過度親密對話對話迅速轉向私密或不適當話題是警訊。鼓勵孩子遇到不舒服的對話立即告知大人。

3、索取個人資訊要求提供個人資料、照片或視訊通話是危險信號。教導孩子保護個人隱私的重要性。

▲「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然而據兒童福利聯盟(2015、2014年)調查,約有20%至25%的兒少曾因3C使用與家長產生衝突,另衛福部統計,兒少遭身體不當對待案件中約有16%與管教兒少3C使用有關,顯示數位時代的親子教養課題更加嚴峻。

親子育兒專家王晴則指出,使用禁止或拒絕3C,不如接納理解,重點在於「如何使用」,透過親子討論協商3C使用規則,過程中應堅持底線,同時給予空間與原則,但也不要因爲情緒而朝令夕改,讓孩子無所適從。另也提醒教養的關鍵應從家長自身做起,避免3C成爲「數位保母」。

張秀鴛呼籲,3C產品本身並非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正確使用並建立合理界線。她強調,應避免爲了使用3C而傷了親子關係,父母能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理性與孩子討論合理3C使用規範,積極與孩子溝通網路安全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