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與紅磚
◆李長聲
聽了一首歌,看字幕才知道第一句是“青磚伴瓦漆”,不大明白啥意思。所謂古風歌曲,好像有的無非湊些古裡古氣的詞,造些怪里怪氣的句,韻倒是押得緊。感興趣的是“青磚”。一說青磚,便想到秦磚漢瓦。據說比秦漢更早,中國人就脫坯(叫墼)、燒磚(叫甓),當初是用來修墳鋪路砌圍牆,還產生了畫像磚藝術。後來樹木逐漸被砍光,蓋房子只能磚砌伴瓦葺了,偶有青磚瓦房留下來,而今就當作旅遊的景點。
日本也有磚房子景點,但不是青磚,而是紅一色,例如北海道的紅磚官署、東京的紅磚東京站、橫濱的紅磚倉庫、京都的紅磚水路閣、長崎的紅磚教堂。磚,日本叫“煉瓦”,這是明治年間造的詞。也叫過“燒石”、“煉化石”什麼的,最終固定爲煉瓦,也用假名寫,讓人誤爲外來語。紅磚就叫“紅煉瓦”,不是紅的也這麼叫,意思是普通的板磚。耐火磚叫“白煉瓦”,材料是硅藻土,餐館使用的小爐子“七釐”就是這種土做的,擺桌上食客自行燒烤。
一般認爲日本固守於木造,還很有內涵,被說得玄乎其玄。固守的原因確乎有信仰的作爲。日本第一位建築史學者伊東忠太主張建築進化論,意思是材料從木變爲石、磚、混凝土,建築樣式也隨之變化,但認爲神社乃神靈所居,信仰所在,不同於追求功能性的社會和生活設施,應因襲木造,無須進化。不過,他後來也採用不燃耐震的鋼筋混凝土營造神社。當今有名的建築家隈研吾偏好木結構,說木材更長久。石造建築耐久,西方人用心維持,而木造建築易腐。日本人熱衷更新,況且日本最不缺樹木,搭木頭房子比石頭、磚頭省事。
常有人把日本的木造與中國的磚造加以比較,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在比較中國自己的唐宋建築與明清建築。明清以來磚瓦取代木材,而日本羣雄爭霸百餘年,明萬曆三十一年的1603年德川家康開設幕府,禁教鎖國,或許沒工夫引進磚結構也說不定。1854年被美國炮艦敲開國門,明治維新,便開始燒磚蓋房,只是不再學中國,而是從歐美拿來。
木造房屋立幾根木柱搭架,基本沒有牆,四面來風,不能用家徒四壁打比方。這種木結構受唐宋建築影響,也自有獨到之處,例如窗與戶(門)一體,名副其實是“窗戶”,歌人或俳人不能像中國詩人那樣憑窗或倚門。磚造房屋有牆體,開洞爲窗,通常作橫短豎長狀。地震時磚牆一倒倒一面,而木造房屋整體搖晃,傾斜也未必倒塌。木房子最大問題是易燃。德川幕府腳下的江戶甚至有諺語:火災和打架是江戶之花。一家“湯淺商店”1726年開業,到明治元年的1868年,一百四十二年裡火燒了六次。燒了建,建了燒,屢燒屢建,火災練就日本人引以爲傲的復興能力。
江戶改稱東京,房子仍然是木造,鱗次櫛比,人們活得提心吊膽。明治時代四十五年,前二十年發生十五場燒掉幾千棟房屋的火災。1872年2月(明治5年)從皇居和田倉門附近起火,殃及銀座、京橋、築地,毀爲平地。新政府痛下決心,僱用英國人托馬斯・沃特斯設計,打造不燃燒的“銀座煉瓦街”,由此開始近代化首都建設。
磚從哪裡來?燒製磚瓦的技術早就從中國傳入日本,但他們只學了燒瓦,建造瓦木結構的房屋。看見西洋人從香港、上海運來青磚蓋洋房,長崎用瓦窯燒青磚,叫它“黑豆腐(蒟蒻)磚”。沃特斯引進德國磚窯,燒出來的是紅磚。銀座煉瓦街以倫敦攝政街爲樣本,拓寬街道,分成車道和人行道,豎立煤氣燈,種植樹木。兩年後建成三十五棟二層樓,但市井謠傳住磚房會青腫而死,予以抵制。爭相入住的是報社,因爲政府機構佔用了皇居周圍的大名宅地,銀座離得近,百餘家大小報社麇集於此。爲時半個世紀,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銀座煉瓦街焚燬殆盡,真成了家徒四壁。
沃特斯其實是一個礦山技師,未受過正規的建築學教育。1877年(明治10年)工部省開辦工部大學校,聘用二十五歲的英國建築家喬塞亞·康德教授“造家學”。 造家,就是蓋房子,譯自英語,1894年伊東忠太改譯爲“建築”。康德教的是紅磚蓋房子的技術,培養出日本第一代建築家,以致於明治、大正時代洋式建築的結構材料主要是磚。1894年(明治27年)康德設計“三菱一號館”,之後和學生在東京丸之內一帶設計多棟磚結構三層樓房,彷彿倫敦的倫巴第人街,被稱作“一丁倫敦”。辰野金吾是康德的四名學生之一,設計東京站,於1914年(大正3年)建成開業,集紅磚建築之大成。1968年三菱一號館拆除,2009年又復原重建,用作美術館;三百二十萬塊紅磚是從中國進口的。1945年美軍空襲,B29投下燃燒彈,燒燬了東京站的鐵架屋頂和內部一切,唯磚牆猶存。戰敗後重建,只建了兩層,2012年恢復了三層的原狀。
1859年英國設計師威廉・莫里斯造新居,裸露紅磚,叫作“紅房子”。英國人的意識以石造爲最高,磚造次之,木造則屬於簡陋。大英博物館是磚砌的,外壁貼一層薄石板。日本也引進英國意識,官衙、銀行的建築大都塗抹牆皮,恍如石造,不隱藏紅磚的是工廠、倉庫、監獄、鐵路設施等。城市由建築物構成,建築物既是空間的,又是時間的,是時代的標識。日本近代的前半是明治時代,代表文明開化的建築語言是紅磚(赤煉瓦)。1883年(明治16年)正岡子規來到東京,給故鄉松山的朋友寫信道:“今朝雪積了幾乎有兩尺,一望銀世界的光景只看見磚瓦的紅色,恐怕松山無此絕景。”
東京站竣工之日,正是美國式鋼筋混凝土建築勃興之時。1934年拆除紅磚的三菱二號館,建起鋼筋混凝土的明治生命館。紅磚時代結束,東京丸之內一帶出現“一丁紐約”。2022年10月靜嘉堂文庫美術館遷移到明治生命館一層,舉辦開館紀念展,展出了宋代建窯出品的“曜變天目”盞。
四周一座座方盒子似的現代化高樓大廈,紅磚東京站顯得小巧玲瓏。磚當然不普通,而是“化妝煉瓦”,即瓷磚。紅色的磚牆配以白色的隅石和石條尤爲亮眼,這是辰野金吾留學時英國正流行的安妮女王式風格。在日本建築史上,紅磚建築是匆匆過客,以致今天在日本人眼裡也別具風情,不失新鮮感。
1921年3月芥川龍之介作爲報社的海外視察員走訪中國三個月,在《上海遊記》中寫道:“眺望哪裡,都是紅磚的三層或四層建築。”記得我1968年被下鄉,住的是木架泥牆的房子,2018年紀念下鄉五十年重遊故地,家家都蓋起紅磚房。好像城裡隨手撿起半塊磚已是難事,但磚這個詞還活躍着,例如作家自嘲或者自傲,就不說寫作,說碼字,網上也常說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