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黃陂:青磚黛瓦咖啡飄香

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北頻道

人民網記者 周倩文

青磚黛瓦間飄着咖啡香,百年石屋內坐着敲鍵盤的年輕人——在武漢市黃陂區大餘灣古村,一場由“村咖”引發的鄉村變革正在重塑傳統村落的肌理。這個擁有六百餘年曆史的荊楚派古村,通過“咖啡+文旅”創新模式,將古建保護、產業升級與青年返鄉創業深度融合,帶動周邊民宿和農副產品銷售增長,走出一條“以小業態縫合城鄉斷層”的鄉村振興新路。

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

大餘灣古村以75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聞名,2005年被列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然而,長期面臨遊客結構老齡化、業態單一等困境。返鄉青年劉泊寧將首家“Vanas”咖啡館嵌入古村石屋,現代吧檯與“木蘭幹砌”工藝的百年石牆形成強烈視覺衝擊,屋頂“上房揭瓦”的特色體驗迅速在網絡上走紅。

“我們賣的不是咖啡,而是可觸摸的鄉愁。”劉泊寧介紹,通過“季度限定特調”挖掘在地風味,如春季“春風裡”枇杷咖啡、秋季“桂花落”米酒拿鐵,每款飲品原料均來自大餘灣及周邊村落。咖啡館開業後,古村年輕遊客佔比從12%躍升至41%,帶動土雞蛋、山茶油、黃陂豆絲等農副產品月銷售額實現新突破。景區總經理說:“‘村咖’改變了客羣結構,讓古村從‘過路景點’升級爲‘目的地’。”

用“破壁思維”重構鄉土價值

“村咖”的爆發式增長,背後是青年創客的“逆行”浪潮。1987年出生的吳荊丹辭去會展行業工作,在距市區70公里的姚家集街道沿河村開設“鄉巴克”稻田咖啡,20畝稻田成爲天然景觀幕布,配套的柴窯麪包房、無人機送咖啡成爲吸引客流的創新場景。24歲的林龍智博則將“溪谷咖啡”與親子露營、農事體驗結合,旺季日均售出咖啡100餘杯,衍生出稻田寫真、無人機航拍等增值服務。

“城鄉距離產生的鬆弛感,是村咖的核心競爭力。”吳荊丹的實踐印證了這一判斷。在香溪谷畔,34歲的馮侗以“門票+咖啡”模式打造“山島裡”湖畔咖啡館,木質露臺直面開闊湖面,每季度舉辦的篝火派對、湖畔音樂會吸引上百名年輕人蔘與。當咖啡成爲連接自然與都市生活的媒介,鄉村便從觀光對象升級爲生活方式載體。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支撐”

村咖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策創新。當地通過“資產盤活+金融支持+人才培育”組合拳,推動村咖規模化發展。梳理閒置農房、集體建設用地,以“免租金3年”政策吸引創業者,大餘灣古村已引入多個文旅項目;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對村咖項目提供貼息貸款,與高校合作開設“鄉村生活營造師”課程,培養既懂咖啡拉花又懂文化傳承的複合型人才。

“政府從‘管理者’轉變爲‘賦能者’。”黃陂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2025年全區計劃新增村咖30家,構建“稻田咖啡帶”“湖島咖啡羣”“古村咖啡鏈”三大集羣,帶動附近居民就業。村民們“腰包”鼓了,日子就好起來了。

村咖不僅是消費場景,更是城鄉要素流動的“超級接口”。

“當咖啡香混着稻花香,鄉村就成了看得見未來的熱土。”黃陂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黃陂模式以小業態“縫合”城鄉斷層、以新場景喚醒沉睡資源、以青春力激活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的可持續路徑。

漫步大餘灣,青磚黛瓦間躍動着年輕的面孔,古村石巷裡飄蕩着咖啡的醇香。這杯融合了歷史厚度與青春活力的“村咖”,正書寫着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