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用安眠藥4年翻倍 醫曝三大因素...長期用恐成癮、引發精神症狀
國衛院分析國內2014年與2018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青少年使用鎮靜安眠藥比例從2014年的0.42%升至2018年的0.80%,短短4年幾乎翻倍,且非醫療使用率普遍高於成年人。醫師表示,青少年族羣往往缺乏正確用藥觀念,當過於使用鎮定安眠藥,恐增加酒精、毒品等成癮物質濫用的風險,建議家長應多注意青少年,避免出現偏差行爲。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說,青少年若從非正常管道取得鎮靜安眠藥,該藥物可能是管制藥品「史蒂諾斯」,或是含有FM2成分的強力安眠藥等,一旦長期使用會增加成癮物質的濫用風險,同時還會增加引起憂鬱、焦慮等精神症狀。
青少年使用安眠藥的趨勢,確實愈來愈多,但原因十分複雜。田心喬說,就精神科門診觀察,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青少年課業壓力沉重,且在意同儕關係等,造成心理極大壓力;其次,心理壓力造成憂鬱、焦慮;第三、目前學生、家長不忌諱到身心科就醫,就診意願高所致。使用的安眠藥可分爲真正助眠的安眠藥,及鎮定、抗焦慮的安眠藥物。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說,隨着時代改變,青少年罹患睡眠障礙的情形愈來愈多,其中關鍵因素,包括青少年長時間使用手機普遍,特別是晚上10到11時,這時功課寫完,父母允許孩子睡前用手機,但卻會影響睡眠,且青少年常不喜歡上課、運動,白天精力無法用完,晚上精神飽滿,不易入睡,加上週六、日作息混亂,晚上晚睡,白天睡到很晚,週一無法起牀上課,如此惡性循環。
罹患睡眠障礙族羣,除青少年外,年齡層已有逐步降低,還包括國小、幼稚園學童。葉啓斌指出,尤其是患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孩童,其實也不太容易入睡,孩子要睡覺時,通常要哄睡很久,提醒家長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要教導正確的睡眠習慣。
葉啓斌指出,臨牀青少年罹患睡眠障礙比率愈來愈高,如果已出現生活作息混亂、晚上無法入睡,或因晚睡、無法起牀上課等問題常與父母爭吵,這時就會建議使用安眠藥,但使用爲短期使用,建議父母應多花時間關注孩子睡眠問題。
青少年要遠離睡眠障礙,應注意使用手機的情形,因爲,手機成癮更高於安眠藥成癮的風險。田心喬提醒,睡覺前30分鐘不要使用手機,避免手機訊息、藍光過度刺激,並養成固定睡覺、起牀的時間,建立好的睡眠習慣,但若因失眠、晚睡等睡眠障礙,出現課業退步、專注力變差、拒學,且情緒容易易怒、與家人的衝突增加時,就應儘速就醫檢查,以防青少年出現偏差行爲。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說,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確用藥觀念,當過於使用鎮定安眠藥,恐增加酒精、毒品等成癮物質濫用的風險,建議家長應多注意青少年用藥情形,避免出現偏差行爲。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