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人用安眠藥創新高 專家教「不成癮助眠法」
▲若躺牀上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睡,可起牀轉移注意力,不必賴在牀上硬要睡。(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臺灣地狹人稠,生活壓力大,許多民衆睡眠狀況不佳。據健保署統計,國人近年使用安眠藥情形持續攀升,到2023年已超過200萬人、創下新高;專家說,正確使用安眠藥並無問題,但某些睡眠障礙未必需要安眠藥解決,例如調整睡前行爲,或服用不會成癮的助眠藥,都可望協助失眠族羣重拾自然入睡能力。
健保署資料顯示,在2019年,約有186萬人申報使用安眠藥,2021年增爲189萬人,2022年首度超越190萬關卡、達到197萬人,至2023年更一舉突破200萬人,顯示睡眠問題造成的困擾並未明顯緩解。
此外,根據健保署2023年資料,國內醫院、診所開立安眠藥均以精神科爲主,都超過40%,代表用藥者可能許多不是身體有其他疾病導致睡不好,而是單純的睡眠問題。
針對睡眠狀況欠佳,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說,某些案例與生活習慣有關,改善建議如下:
●入睡困難:躺牀上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睡。應起牀轉移注意力,避免在牀上強迫自己睡着。
●睡眠中斷:半夜醒來,超過30分鐘無法再入睡。睡前宜避免大量飲水,並調整其他環境干擾,必要時就醫評估有無其他疾病。
●提早醒來:比預定時間提早1至2小時醒來且無法再睡。可嘗試延後就寢,並限制白天午睡時間。
此外,開業藥師易麗珍指出,第一代抗組織胺如夜夜寧等成分,雖非專門助眠,但因具有嗜睡副作用,也可輔助入眠,而且不會成癮,民衆可直接購買,但注意某些人用後感覺口乾舌燥,且可能造成部分年長男性排尿困難。
易麗珍也說,若是從未用過安眠藥的年輕族羣,第一代抗組織胺有3至4成機率可順利助眠,隔天雖可能覺得較爲疲倦,但整體仍屬可接受;另含有鈣、鎂、色胺酸等成分的營養補充品,或睡前喝1杯牛奶,也都有助安定神經,促進退黑激素分泌,是初步改善睡眠的溫和方式。至於黑芝麻粉、香蕉皮萃取物等助眠產品,效果則可能較有限。
易麗珍強調,個案若屬於長期失眠、自律神經失調或年長者,想借由這些助眠成分入睡,難度可能較高,仍建議就醫,由專業評估失眠成因,且就醫後,安眠藥也未必「一步到位」,醫師多會先開立鎮靜劑或肌肉鬆弛劑,如仍無效,纔會進一步使用短效安眠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