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傳統美食好吃卻爆卡?營養師揭健康吃法不怕胖
臺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林恩如(左)、葉倩吟(中)、張亦凡(右)在清明節前,說明應景美食吃得健康少負擔的方法。(臺東基督教醫院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潤餅中的肉類以雞胸肉、瘦豬肉等低脂蛋白質,取代紅燒肉、肉鬆、香腸等加工且高油食物。(臺東基督教醫院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清明節將至,潤餅、草仔粿、紅龜粿等傳統美食是不可或缺的節慶佳餚,但一不留神吃太多,恐讓血糖與體重雙雙上升。臺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葉倩吟提醒,掌握「少油、少糖、增加膳食纖維量」原則,就能吃得美味又健康。
葉倩吟表示,瞭解食材組成是健康飲食的第一步。潤餅常見配料包括胡蘿蔔絲、高麗菜絲、香菜、豆芽、豆乾、豆腐、蛋皮等,此外還會加入紅燒肉、肉鬆、滷肉、香腸、五花肉等高油加工肉類,部分還會夾入油麪並撒上花生粉,口味鹹甜。
「1份的潤餅可以直接取代正餐」,她提醒,紅燒肉、滷肉等每100克熱量約300大卡,建議改用低脂蛋白質取代,並多加蔬菜,採用川燙方式料理。若習慣加油麪,也可改以川燙方式減少油脂攝取。
至於常見的飯後甜點草仔粿與紅龜粿,葉倩吟建議直接取代主食食用。鹹口味草仔粿含肉與油脂,每顆熱量約250至300大卡,可補充一餐所需蛋白質與脂肪;甜口味草仔粿熱量約300至400大卡;紅龜粿外皮由糯米粉製成,升糖快、易脹氣,也可取代白飯食用。
葉倩吟提醒,若清明祭祖至用餐時間超過1至2小時,潤餅配料應加熱至攝氏70度以上,並確保生熟食器具分開使用,且在接觸食物前後務必徹底洗手。另外,選擇潤餅皮時,應避免選擇顏色過白、韌性過強或有異味的,以確保食用安全與美味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