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網評:以技術爲鑰,打開數字童年的“沉迷枷鎖”

“一到寒暑假孩子就沉迷於手機,一玩就停不下來”“未成年人能輕鬆繞開‘防沉迷’系統,家長該怎麼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機和網絡的現狀亟待解決。如何既留住數字時代的“窗”,又守住身心健康的“牆”,需要用技術革新給出“解題思路”,在技術迭代中完善“未成年人模式”,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一路護航。

數字時代,手機無疑是獲取知識、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不過對不少沉迷手機的孩子來說,這也是其成長髮展過程中的“無形陷阱”。長期以來,破解“沉迷”問題多依賴“堵截限制”。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往往較強,簡單的限制可能會引發他們的牴觸情緒,甚至激發他們尋找規避限制的方法,結果也是“治標不治本”。

技術帶來的困擾,還得依靠技術紓解。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的《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提出,“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程序以及應用程序分發平臺等相關主體應當對標《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要求,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積極探索推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據瞭解,不少硬件廠商正探索“一鍵啓動/退出”功能,通過生物識別技術實現模式快速切換,家長可遠程監控並即時干預;在軟件層面,有些平臺則依託AI算法,將使用時長、內容偏好等數據跨平臺整合,形成全場景防護網。

在以“攜手織密防護網 共築數字童年新生態”爲主題舉辦的未成年人手機防沉迷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技術防護”的建議,“家長們要用好手機和平臺提供的未成年人模式,有效防範青少年網絡沉迷”“AI時代預防手機沉迷更需要‘破界思維’,不能只靠傳統方法,還需要用好人工智能大模型”……

種種建議,爲解決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帶來了新思路。比如,針對社交需求旺盛的青少年,可利用AI引導其參與線下活動;對易受算法誘導的未成年用戶,則可以優化內容推薦機制,打破“信息繭房”。這種“千人千面”的智慧干預,既尊重個體差異,又避免簡單粗暴的“斷網斷聯”,當技術從“管控者”轉型爲“教育者”,未成年人方能從“被監護對象”升維爲“數字權利主體”,在自主探索中建立健康用網習慣。

當AI賦能的“未成年人模式”爲每個孩子定製“數字成長檔案”,當硬件終端織就無縫防護網,當網絡素養教育賦予孩子們理性觸網的能力,我們方能將互聯網這一“最大變量”轉化爲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的“最大增量”,守護他們在數字化浪潮中健康成長。(陸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