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山兀鷲人工繁育再獲成功

3月22日5時32分,西寧植物園(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新繁育的高山兀鷲(十四毛球)誕生。這是繼3月10日出生的“十三毛球”後,今年西寧植物園人工繁育的第二隻高山兀鷲。

西寧植物園自2017年首次成功繁育國內首隻人工高山兀鷲“大毛球”以來,便以“ 毛球”家族爲名,按出生順序爲每隻幼鳥編號命名。此次破殼的“十四毛球”是該園累計繁殖破殼的第14只高山兀鷲。“十四毛球”的父母是園內繁殖經驗最豐富的高山禿鷲夫婦,曾成功誕下國內首例人工繁育的高山兀鷲“大毛球”(2017年)、國內首隻人工輔助下破殼的高山兀鷲“五毛球”(2021年)、國內首隻親鳥育雛高山兀鷲“六毛球”(2022年)和其他3只高山兀鷲雛鳥,展現了它們穩定的繁育能力。

2024年12月27日,這對高山兀鷲夫婦發生交配行爲;2025年1月10日開始築巢;1月22日在猛禽谷假山頂產下一枚卵。經過60天的孵化,雛鳥於3月22日5時32分完成破殼。飼養團隊通過遠程監控系統記錄了這一過程,並觀察到親鳥全程守護,未出現棄孵行爲。

作爲國內唯一掌握高山兀鷲人工繁育技術的機構,截至目前,西寧植物園累計繁殖14只高山兀鷲,爲這一珍稀物種的保護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數據。這些成果不僅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也爲全球高山兀鷲的保護工作做出重要貢獻。

“十四毛球”破殼後,工作人員爲它稱重,其體重達180克,是一隻非常健康的雛鳥。由於“十四毛球”巢穴位置的特殊性,大約兩個月後,它將嘗試離巢活動,到那時體重增長到約8000克,並能學會飛行,離巢獨立生活。

高山兀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翼展近3米,是青藏高原生態鏈的“清道夫”,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至關重要。人工種羣的壯大不僅爲珍稀或瀕危物種存續提供保障,還可通過科普展示提升公衆保護意識。目前,西寧植物園將高山兀鷲人工繁育積累的經驗用於禿鷲人工繁育工作中,取得階段性突破,2025年第一枚禿鷲卵已在孵化中,有望繁育成功,填補國內空白。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趙俊傑

編輯:李家奕 責編:謝青玉 監製: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