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閃亮天隴線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甘肅隴南成縣雞峰山下天隴鐵路的建設工地上,中鐵二十一局的青年職工已忙碌起來。
在涼水溝特大橋的施工現場,一座全長815米、有24個橋墩的龐然大物正逐步成型。28歲的曹維麟站在橋墩旁,他和同事加班忙到凌晨兩點,爲了覈對一個關鍵的預埋件尺寸。
“這活兒不能有絲毫馬虎。”曹維麟拿起圖紙,仔細覈對橋墩上的數據,然後轉身向工人們走去,邊走邊喊,“大家注意,今天澆築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搗到位,別留下任何氣泡!”
不遠處,21歲的技術員南同同站在8號橋墩的操作平臺上,仔細檢查剛剛澆築完成的墩身。這是他入職半年後負責的第一個橋墩,南同同用捲尺測量着預埋件的位置,並在筆記本上記錄。他的臉被太陽曬得黝黑,汗水順着臉頰滑落,但他全然不顧。
“這個橋墩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必須把它建好。”南同同一邊檢查一邊說,“雖然很辛苦,但看到它一點點成型,心裡就特別有成就感。”
“‘五一’假期,我也不打算回家了。”從春節後上班以來,南同同一直在工地上,沒回過家。“現在正是施工的關鍵時期,我不能離開。”他的語氣中透着堅定,“雖然我很想家,但我的工作更重要。”
雞峰山隧道里,27歲的技術員張江濤戴着頭燈仔細檢查施工情況。隧道里光線昏暗,空氣中瀰漫着塵土的味道。張江濤十分專注,用全站儀測量着隧道的變形情況。他負責的隧道進口區域,是整個項目的關鍵節點之一。
“隧道施工最怕的就是變形超限,一旦發現問題,必須立刻停工處理。”張江濤說。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次,監控量測數據顯示,隧道拱頂沉降量接近預警值,當時所有人都緊張起來。“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最後發現是爆破作業時的震動導致的,通過加強監控量測的頻率,隨時關注該測點沉降量並採取相應措施,才確保了施工安全。”
張江濤天天往隧道里鑽,不同於因在野外工作而皮膚黝黑的南同同,由於長時間見不到陽光,他的臉色顯得格外白。“這一黑一白,正是我們年輕的技術員辛勤工作的真實寫照。”中鐵二十一局天隴鐵路項目書記惠鵬飛說。
“年輕技術員都是大學科班出身,懂技術善學習,紮根工地搞攻關,爲天隴鐵路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惠鵬飛看來,正是這些能吃苦、肯奮鬥、敢擔當的年輕技術骨幹,讓天隴鐵路建設得以克服種種困難,順利推進。
天隴鐵路是甘肅省“十四五”鐵路發展規劃中的重點項目,是連接天水和隴南兩地的重要交通紐帶,也是打通甘肅南向通道、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能的關鍵一環,建成後將極大促進物流運輸和貿易往來,爲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雖然我們很普通,但我們的工作不普通。”南同同的師傅曹維麟說,能發揮所學,用自己的雙手爲國家建設添磚加瓦,就是一個年輕人最大的驕傲。
夕陽西下,工地上漸漸安靜下來。南同同、張江濤和曹維麟收拾好工具,準備下班。他們雖然疲憊,但臉上卻洋溢着滿足的笑容。“我們的青年技術骨幹用青春和汗水,在天隴鐵路上築起了一座座堅實的橋樑,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和奉獻。”惠鵬飛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