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北戴河爲新就業羣體打造“溫暖港灣”

在秦皇島北戴河,有這樣一個個特殊的“小屋”,它們24小時不打烊,爲外賣騎手、快遞員、大貨車司機等新就業羣體提供着溫暖與便利。這些暖“新”驛站,正成爲北戴河傳遞城市溫度、展現人文關懷的重要窗口。

7月7日,北戴河區東山社區暖“新”驛站裡,京東快遞員李武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時感慨:“多虧了這間小屋,下雨了能進來躲躲,不然渾身都得淋溼。”

走進東山社區的暖“新”驛站,智能門禁系統24小時開放,沙發、躺椅錯落擺放,電視、微波爐、飲水機、急救藥箱、共享充電、血壓儀、修車工具等物資整齊陳列,儼然一座“城市補給站”。“以前寒冬臘月只能蜷在快遞三輪車裡避寒,夏天手機沒電了急得團團轉,上廁所都得找半天。”李武邊給手機充電邊說,“現在好了,冬天有熱水暖手,夏天有空調納涼,累了能躺會兒,車壞了能修修,驛站是把我們的難處都想到了。”

這樣的貼心服務,正通過智能化升級不斷提質。“目前,我區共有15個暖‘新’驛站,其中已迭代升級5個24小時暖‘新’智能驛站,在這裡,可通過手機端實時監測人流密度,動態調整服務供給。同時,驛站設置了招聘信息角,聯合區人社局定期更新崗位需求,今年以來已幫助27名騎手實現職業轉型。”北戴河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邵會新介紹。

夏天納涼、冬天取暖、全天充電,小小的驛站,正從基礎歇腳點逐漸轉變爲智能服務綜合體,重新定義着城市的溫度。

除了暖“新”驛站,北戴河區委社會工作部還聯合區市場監管局發起“友好商家聯盟”行動,14家沿街商鋪自發加入,不僅提供餐飲優惠,還開闢“快速取餐通道”節省騎手時間,更承諾“遇困必援”,爲新就業羣體提供更多便利。這種“政府搭臺、商家唱戲、羣體受益”的模式,正化作城市治理的柔性紐帶,讓每個爲生活奔波的身影,都能找到停靠的港灣。

爲破解新就業羣體“組織覆蓋難、作用發揮難、服務跟進難”的問題,北戴河區成立外賣寄遞行業“育新”黨支部,黨建引領讓這份溫暖有了更深厚的力量。“育新”黨支部成立後,200餘名快遞外賣小哥主動到社區報到,他們當起兼職網格員、理論宣講員、食品監督員、安全巡查員,化身城市治理的“多面手”,反饋道路破損、井蓋丟失等問題70餘件,都得到了及時解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就業羣體的責任與擔當。順豐快遞員劉強幫助遊客找回行李物品,還收到了全國人大培訓基地的感謝信。

此外,“每季度一主題”懇談會解決了新就業羣體“進門難、停車難、休息難”等問題,通過“現場聽訴+實地勘查+聯席會商”的模式,累計解決7項民生難題。街道黨工委爲新就業羣體舉辦集體生日會,讓騎手們暫緩腳步感受集體溫暖。北戴河醫院推出“新就業羣體友好醫院”項目,定製特惠體檢套餐,開闢醫療綠色通道,每季度開展“健康直通車”義診等。

當暮色降臨,北戴河暖“新”驛站的燈光與電動車的尾燈交織成流動的星河。這些“溫暖港灣”,不僅是新就業羣體的歇腳處,更是城市向奔波者遞出的一張溫情名片,書寫着一座城市與奮鬥者的雙向奔赴。

“未來,北戴河區委社會工作部將持續關注新就業羣體需求,建立長效關懷機制,以更廣場景、更深服務、更實舉措,構建‘以服務換服務、以服務促治理’的新模式,進一步凝聚共識,推動‘新力量’融入基層治理新格局。”北戴河區委非公工委專職副書記錢小清說。

(原標題:北戴河爲新就業羣體打造“溫暖港灣”)

(來源:長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