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見治理新風景 六座公益“橋”托起社區自治夢
8月1日,自貢市貢井區長土街道洞橋社區會議室裡,一場意義非凡的公益創投評審會正在進行。六支由居民自發組成的社區社會組織隊伍,帶着他們精心設計的項目登臺展示。從“智育橋”的科學育兒到“聚星橋”的能人便民服務,從“齡動橋”的銀髮互助到“橋見你”的鄰里社交支持,每個項目名稱都深深烙印着洞橋社區特有的“橋”文化印記。
現場,當專業評委經過嚴謹的評分,大衆評審將星星貼紙鄭重投入投票箱,洞橋社區負責人宣佈六個“橋”字公益項目全部立項時,會場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場評審會並非起點,而是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三年來的豐碩成果。”該負責人說。
作爲四川省城鄉社區治理“創特色”項目的實施地,社區實際上早已播下培育的種子。通過搭建孵化平臺、引入專業社工機構指導,邀請導師爲初創組織授課賦能,組織骨幹赴優秀社區交流經驗……三年來,一批社區社會組織從“蹣跚學步”逐漸走向成熟獨立。
“合韻橋藝術團最初只有幾位廣場舞阿姨,後來,社區不僅提供排練場地,還聯繫專業老師指導節目編排。”該項目負責人熊惠回憶道。如今,她們團隊已能策劃出“社區文化滋養計劃”,用藝術搭建起居民情感聯結的橋樑。同樣實現蛻變的還有“聚星橋能人匯”,這支由退休技工組成的隊伍,在社區支持下將零散的維修服務整合成體系化的便民項目。
與此同時,此次公益創投大賽的評審機制設計更凸顯共治理念。由街道幹部、社工專家和社區財務人員組成的專業評審團,從項目可行性、預算合理性等維度嚴格把關;而20位居民組成的大衆評審團,則用手中的星星貼紙爲心儀項目“點贊”。“看到龔莉大姐講‘銀齡互助’時的動情,我立馬把星星投給了她。”居民代表陳阿姨說。這種專業與民意相結合的評審模式,讓最終立項的六個公益小項目兼具服務深度與羣衆基礎,更加貼合社區居民的所需所想。
“‘橋’不僅是地理標識,更是治理理念。”洞橋社區負責人介紹說,當這一座座“橋”聚焦代際教育、助力青少年成長、構建養老支持網絡等內容,抽象的“橋”文化已轉化爲具象的治理效能,即將在社區搭建起六座“服務之橋”。據瞭解,從培育孵化到登臺路演,洞橋社區用三年時間織就了一張社會組織成長網絡。當社區居民從服務對象轉變爲公益項目設計者,當文化符號昇華爲治理紐帶,“共織洞橋”正從願景走向現實,每座公益“橋”的搭建,都是多元共治的生動註腳。
自貢融媒記者 蘭豔
來源:自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