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進入“智治”時代:數字底座托起智慧生活新圖景

(原標題:城市治理進入“智治”時代:數字底座托起智慧生活新圖景)

央視網消息: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逐漸在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等領域落地應用,我們的城市也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

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的7項重點任務之一。在廣州,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已應用在多個城市治理的場景中,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時,還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廣州圖書館,人們正從館舍西門進入大廳。入口上方是一面800平方米、向內傾斜15度巨型玻璃幕牆。這面通透的幕牆爲圖書館內部帶來了自然採光,也成爲這座建築令人印象最深的記憶點。然而,歷經10多年的風吹日曬和颱風等極端天氣的侵襲,幕牆也出現了支撐結構老化的問題。一年多前,廣州圖書館投入450餘萬元對幕牆支撐結構進行全面改造,讓它不僅更安全,而且更智能。改造更換了起承重作用的幕牆拉索,而更換新的幕牆拉索內,還嵌入了一根“智慧筋”。

在圖書館中控室,幕牆拉索的實時拉力值彙集到一個幕牆安全監測系統,如果拉力值突破正常範圍,系統就會自動報警,圖書館可以根據情況採取人員疏散等措施。

這些幕牆維保信息還會被上傳到廣州市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城市信息模型,相當於是一個虛擬的城市模型。城市裡的建築、道路、基礎設施、河流山川等都會以真實的比例呈現在模型中。在此基礎上,城市信息模型平臺還彙集了其他很多城市規劃、建設方面的信息數據。目前,廣州已有5861幢樓、2306萬平方米的建築幕牆維保信息就按樓棟彙集到平臺中。而在廣州市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廣州所有建設工地的情況也可以實現“一覽無餘”。

依託信息模型平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不斷快速發展。在廣州市黃埔區街頭,無人駕駛巴士正在運行,這條全長約3公里、耗時10多分鐘的行車路線串聯起地鐵站、人才公寓和寫字樓。

有了信息模型平臺提供的城市空間信息,加上車載的各類傳感器及智能駕駛算法,這些無人駕駛的小巴可以再在道路上更加安全地行駛。一個城市數字底座承托起大量的應用場景,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生活正在加速走進現實。

除了玻璃幕牆維保、在建工地管理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城市信息模型平臺還在接入更多場景,帶動關聯的軟、硬件產業發展。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的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爲主的階段。而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着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正是下一步的城市工作的重點任務。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院長 吳璟: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應當以城市運行和治理過程中的急難愁盼問題作爲切入點,才能將新技術和大數據有效轉化爲城市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從另一方面看,城市運行和城市治理過程中多元化的場景和需求,也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提供了應用的沃土,帶動一批新興企業乃至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爲擴大內需、拉動投資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