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險救災進行時 衆志成城守家園
關注強降雨之動態
一場罕見的極端強降雨,自7月23日起持續侵襲京津冀及北方多地。
根據市氣象局發佈的數據,截至7月29日11時,北京降水過程已持續147小時,超過此前“23·7”極端強降水過程持續的83小時。
北部山區連續出現極端強對流天氣,導致多點位出現極端強降水,造成重大災害。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災情發生後,本市各職能部門迅速行動,有關災區救援救治、羣衆安置、搶險搶修搶通各項工作正持續進行中。
連續極端強降雨造成重大災害
本輪強降雨以來,截至7月29日11時,全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雲郎房峪,達到573.5毫米;最大降水強度出現在懷柔東峪,26日22時-26日23時降水95.3毫米。此輪降水分佈不均、山區短時雨強大,呈現極端性的特點,同時連續在密雲區出現極端強對流天氣,爲歷史罕見。
連續極端強降雨造成重大災害。截至7月28日24時,全市因災死亡30人,其中密雲28人、延慶2人。受災地區道路損毀31處,涉及興陽線、西火路等16條線路仍未修通;136個村電力中斷,通信設施共損毀光纜62條、基站退服1825個。
災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強總理批示要求,進一步強化防汛抗汛措施,全力搜救失聯人員,緊盯守牢薄弱環節和重點部位,及時調配救援力量和救災物資,妥善安置受災羣衆,盡最大努力減少傷亡。
目前,全市累計轉移80332人,轉移人員數量最多的三個區爲密雲、懷柔和房山。密雲區19個鄉鎮轉移16934人,懷柔區15個鄉鎮轉移10464人,房山區21個鄉鎮轉移9904人。
大氣環流疊加複雜地形是主因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分析,此次發生在北方的強降雨與大氣環流密切相關。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偏強、位置偏北,副高邊緣暖溼氣流持續向華北輸送水汽,爲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燃料”。加之大氣不穩定、對流活躍,降水具有強度大、持續久的特點。此外,華北地形複雜,山地擡升作用提高了水汽冷凝效率,進一步加劇了降水強度。
北京極端降雨的觸發機制也與上述因素密切相關。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雷蕾介紹,7月26日北部山區強降水是由副高邊緣西南暖溼氣流在山前擡升作用下反覆觸發雨團,同時高空西南風形成“列車效應”,雨團持續沿山前東北方向移動,造成長時間極端降雨。7月28日,副高勢力減弱東退,高空短波槽東移,北京高溫高溼仍維持,副高外圍暖溼氣流與短波槽疊加,仍出現明顯降水。
昨天的降水結束後,本週後期仍多陣雨或雷陣雨天氣,請及時關注臨近預報預警信息,外出隨身帶好雨具,以備不時之需,還要特別注意防範強對流天氣。近期降雨頻繁,山區和淺山區發生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風險極高,公衆應避免前往山區危險地帶、河道、地質災害隱患區域活動。氣溫方面,近期降雨頻繁,空氣溼度增大,體感悶熱,出行需做好防暑措施。
強對流天氣預報是世界性難題
此次降水過程中,北京北部山區出現歷史罕見極端強對流天氣,造成了巨大破壞。但對氣象部門來說,這類極端強對流天氣的精準預報目前依然是世界性難題。因爲強對流天氣具有突發性和局地性的特點,常發生於對流雲系或單體對流雲塊中,這類天氣通常由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引發,其水平範圍約在十幾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最小僅有幾十米至十幾公里的範圍。
儘管現代氣象監測網絡越來越精密,但仍難以精確捕捉和模擬強對流天氣過程產生的地形、邊界層條件、水汽輸送等,加上觀測資料在時間和空間上分辨率仍然有限,各種觀測手段也存在自身侷限。比如,靜止氣象衛星監測處於“俯視”狀態,只能“看到”系統上表面的情況;雷達系統雖然能夠“近身”探測,但也存在探測盲區、遠距離信號衰減等問題。因此,難以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全覆蓋。
同時,對流性天氣系統形成機理複雜,發生時常常出現“十里不同天”的狀況,其明顯的突發性也給準確預報帶來了挑戰,導致預報研判容易產生偏差。目前,我國強對流天氣預警信號發佈時間平均提前量爲43分鐘,後續還需繼續加強預報預警能力的建設。
文/本報記者李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