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沿海生態 桃園7月啟用全臺首座海廢細分類場
據桃市府統計,桃園執行淨灘清運的廢棄物逐年上升,市府今宣佈7月將啓用全臺首座海廢細分類場。圖/桃園市環保局提供
海岸廢棄物影響生態甚巨,桃園市長張善政今在市政會議宣佈,市府今年7月將在觀音區桃園環科研發大樓,啓用全臺首座海廢細分類場,此舉不僅解決海廢處理難題,更將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爲臺灣永續環保政策樹立新標竿。
據桃市府統計,桃園執行淨灘清運的廢棄物逐年上升,2019年清運出約130噸廢棄物,去年增至約480噸。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曾直言,儘管環境部稱全國海岸垃圾量逐年下降,但據他觀察,並不是海廢變少,而是各個管理單位、民間單位協力,才提高淨灘的能量,可見海岸廢棄物的「源頭管理」未見成效。
市府今宣佈啓用全臺首座海廢細分類場。海管處表示,該分類場將整合海洋廢棄物的貯存、分類、前處理及媒合後端再利用作業,目前空間設置已進入最後階段,待驗收與場區佈置完成後即可啓用。分類場將集中處理來自桃園海岸清潔、淨灘行動以及環保艦隊所收集的可回收海廢物,包括寶特瓶、玻璃瓶、保麗龍、浮球與廢棄漁網等。
海管處表示,透過集中分類與前處理,不僅能提升海廢的再利用價值,也可有效解決過去多點貯存與運輸帶來的空間壓力與碳排放問題。
張善政表示,每年淨灘活動都會從海岸清出大量垃圾,小至寶特瓶,大至漁網,令人懷疑是否民衆缺乏公德心,但實際上這些海廢多半來自航行經過臺灣近海的輪船丟棄的垃圾,或漁船不慎甚至故意丟棄的廢棄漁網,經海流沖刷後被帶到岸上,並非民衆所爲。
張善政表示,爲解決這一環境問題,桃園市將啓用海廢細分類場,不僅可處理垃圾,更能推動循環經濟,未來這座分類場也將發揮教育推廣功能,讓學生們更瞭解海洋保護和資源循環的重要性。
張善政表示,除了成立海廢分類場,桃園市也將同步推動組建「藍海循環再生聯盟」,找來廠商將處理後的海廢資源轉化爲再生織品、建材、鍵盤等新產品,賦予廢棄物全新的生命與價值。
據桃市府統計,桃園執行淨灘清運的廢棄物逐年上升,市府今宣佈7月將啓用全臺首座海廢細分類場。圖/桃園市環保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