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率全國之先 首座海廢細分類場7月啓用
桃園市即將於今年7月啓用全臺首座「海廢細分類場」,整合海洋廢棄物的分類與再利用流程,未來將處理包括漁網、保麗龍、寶特瓶等海廢,並結合環境教育,打造循環經濟與海洋保育的示範基地。(圖/桃園市環保局)
面對日益嚴重的海洋廢棄物問題,桃園市政府率全國之先,即將於今年7月在觀音區啓用全臺首座「海廢細分類場」。市長張善政表示,該座場域整合儲存、分類與前處理流程,也將作爲桃園推動循環經濟與海洋保育的重要據點。從廢棄漁網到寶特瓶,透過細緻分類與再利用,讓海廢重獲新生,爲地方治理與環境永續開啓全新里程碑。
桃園市海資處說明,該分類場已進入最後設施佈置階段,待完工驗收後將正式啓用,成爲全臺首創的示範型再利用平臺。以往來自桃園沿岸清潔行動與淨灘作業所回收的海廢,常因多點存放與運輸距離,面臨空間壓力與處理困難,如今透過集中分類,不僅優化處理效率,也爲海廢資源化鋪路。
海資處表示,爲擴大海廢再利用的產業鏈,市府同步推動成立「藍海循環再生聯盟」,媒合本地再製產業能量,將處理後的海廢轉化爲再生織品、建材、鍵盤等實用產品。透過資源轉化與產品開發,可有效提升廢棄物的經濟價值,也促進本地綠色產業發展,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生態系,實現從回收到再生的全面鏈結。
海資處指出,除處理與再製功能外,未來分類場也將肩負起教育推廣任務,結合環境教育活動,開放市民參觀導覽與教學體驗,協助民衆從源頭認識海廢問題與資源再生的重要性。市府希望透過知識傳遞與實地學習,培養更多市民的海洋保育意識,讓「愛護海洋」成爲全民共識,建立與海共生、與自然共榮的生活文化。
張善政表示,桃園市不僅是產業發展重鎮,也擁有46公里的豐富海岸線,面對日益嚴峻的海洋環境問題,市府責無旁貸。透過全臺首創的海廢細分類場與藍海再生聯盟,桃園將引領地方政府打造海洋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新典範,讓環保不只是一種政策,而是一種市民共同實踐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