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罟漁撈技藝」逾百年傳承轉型體驗活動 將爭取登錄無形文資

傳統的牽罟捕魚已成休閒活動,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北側常有親子和公司團體來體驗牽罟的樂趣。記者胡蓬生/攝影

苗栗縣沿海竹南、後龍等地傳統的牽罟漁撈技藝,近20多年來逐漸成爲旅遊及企業爲員工安排的體驗節目,苗栗縣文化觀光局下週將辦理地方說明會,爭取將牽罟列爲無形資產,如果審議通過,將成爲縣內首件「傳統漁撈技藝類」的無形文化資產。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指出,縣府已排定10月16日上午10點在南龍區漁會龍鳳漁貨直銷中心二樓會議室辦理「牽罟」登錄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說明會,邀請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說明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基準、流程及登錄認定後相關權利義務,歡迎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傳承有興趣的民衆踊躍參與旁聽。

文觀局指出,竹南鎮牽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據天文裡牽罟班船長林坤土表示,林家先祖林山崖於清光緒年間從福建惠邑渡海來臺,輾轉到竹南落腳,也將牽罟技術帶來臺灣,在民國50到6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整個竹南沿海有10多個牽罟組織;隨着時代變遷,竹南沿海的牽罟組織陸續解散,目前僅剩苗栗縣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維持股東制,且於每年漁季時下網運作。爲避免牽罟相關的天候、潮汐、漁法等傳統知識面臨失傳危機,希望透過文化資產登錄程序,讓相關傳統知識與實踐得以永續傳承。

縣府表示,苗栗是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場域,先民依着不同的自然資源條件發展出多樣的生活型態,傳承至今成爲重要的文化資產,牽罟活動可說是生活智慧的歷史見證;現代牽罟組織多已轉型爲觀光活動性質,竹南海埔地區的牽罟傳承至今已百年,仍維持傳統漁村經濟型態,且漁獲能貼補家用,深具意義。

文觀局長林彥甫表示,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向來強調民間自發、共同參與、保存傳統等特性,「牽罟」經文觀局邀專家學者至現場訪查,初步認爲具有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也被評估爲適當的保存者,辦理說明會除了讓關係人充分了解法定程序及權利義務,也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在地的重要文化。

苗栗縣竹南鎮在龍鳳漁港北側舉辦「戀戀牽罟情」民俗文化活動,吸引數千名親子來同樂,海灘氣氛熱滾滾。記者胡蓬生/攝影

竹苗地區有許多科技公司或團體預約牽罟,當成員工聯誼休閒活動。記者胡蓬生/攝影

傳統牽罟捕魚是苗栗沿海的特色活動,圖爲空拍畫面,呈現不同視角的壯觀場景。圖/紀介五提供

傳統牽罟捕魚是苗栗沿海的特色活動,圖爲空拍畫面,呈現不同視角的壯觀場景。圖/紀介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