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預防延緩惡化 李建德助逆轉腎

李建德深耕腎臟領域逾30年,他強調腎病治療關鍵在於「往前發展」,從前端預防、延緩惡化,避免演變成尿毒。(鳳山醫院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臺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鳳山醫院院長李建德,深耕腎臟領域逾30年,在被稱爲「洗腎王國」、超過9萬人因腎病接受透析治療的臺灣,每年仍持續新增約萬名洗腎者,李建德指出,洗腎發生率高,主要受人口老化、糖尿病罹病者增加影響,且多數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併發症,進而器官衰竭必須洗腎。

李建德表示,臺灣將洗腎族羣照顧得很好,病人能存活超過5年、10年,因此整體洗腎人數逐年增加。臨牀觀察,人口老化、平均壽命延長,洗腎病人平均年齡逐漸延後,許多65歲以上長者需要洗腎。

然而,高齡者多有慢性病,且更容易產生併發症,不僅醫療團隊要更費心力照護,家屬也常擔心長輩經不起洗腎,詢問醫師「真的有需要洗腎嗎」?李建德鼓勵,只要病人有意願、身體狀況可以,目前醫療都可提供治療,給予病人協助。

李建德強調,慢性腎病惡化、喪失功能,病人才需要進入透析,因此關鍵在於「往前發展」,從前端預防、延緩惡化,避免腎病走向尿毒。糖尿病控制不佳,容易併發腎病變,但早期腎病變大多無症狀、不易察覺,李建德呼籲,民衆平時一定要做好血糖、三高的控制,並按時服藥。

回顧自己的從醫過程,李建德說,因爲喜歡閱讀,且對人體生理、腎臟議題特別有興趣,自高醫大畢業、林口長庚實習結束後,就決定申請高雄長庚內科,並朝腎臟專科發展。在高雄長庚服務20多年後,2022年接任高雄鳳山醫院院長,扛下更大責任,帶領醫院服務社區。

李建德坦言,從醫學中心轉到地區醫院,各方面差異都很大,醫院規模和業務重點都不同。鳳山醫院是在地醫院,病人幾乎都是當地民衆,且年齡偏高,多以慢性病治療爲主;除了院內疾病治療,也要執行政府指派任務,如疫苗注射、社區篩檢、成人及老人健檢等。

此外,地區醫院也要「主動出擊」,李建德分享,他們會到校園、社區舉辦各項健康促進活動,提供民衆健康檢查、癌症篩檢,或做乳房攝影、抹片檢查,就近取得服務,也會到長照據點關懷長輩,提供衛教、失能預防等專業服務。

李建德強調,地區醫院與醫學中心不同,除了提供新進尖端醫療,也強調將更多資源「深入社區」,醫療專業有分工,也有助達到分級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