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日快樂/渣打銀跨境優勢 吸引高端客羣

渣打銀董事長陳銘喬。記者曾吉鬆/攝影

渣打國際商業銀行今年在臺成立40年,董事長陳銘僑強調,國際經驗結合在地深耕,正是渣打在臺穩健發展的關鍵,也期許透過持續創新與多元文化,迎接下一個40年。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今年是渣打在臺成立40週年,也是你八年後再度回到臺灣接任董事長,這段經歷有何意義?

答:對我而言是極大的榮耀與感動。我曾於2014至2017年擔任渣打臺灣總經理,臺灣這塊土地對我而言不只是工作場所,更像是我的家。這裡有濃厚的人情味與文化傳承,也有高度成熟的金融環境與聰明勤奮的客戶。

1985年在臺設立首家分行時,當時外商銀行在本地金融市場還屬少數,渣打從貿易融資、企業金融開始,逐步拓展至個人金融與財富管理。2007年併購新竹國際商業銀行後,奠定在臺完整營運架構的基礎。感謝團隊多年來的付出,讓渣打得以穩健發展,併成爲臺灣市場上少數擁有完整環球金融網絡的外商銀行。

問:面對本地銀行激烈競爭,如何定位核心優勢?

答:渣打最大的優勢是全球佈局與國際經驗。渣打是唯一在東協十國均設有據點的外商銀行,並涵蓋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與尼泊爾等南亞市場,這讓我們在協助臺灣客戶跨境資金調度與企業拓展時,具備無可取代的競爭力。

觀察臺灣的高資產客羣,這些企業客戶的佈局早已從本地延伸至中國大陸、越南與東南亞,對國際金融服務的需求強勁,尤其在財富管理與資產傳承上更具複雜性。渣打在財管領域扮演的角色,也從過去的交易執行者,轉型爲策略顧問。渣打結合跨國稅務規劃、資產配置、法律信託等專業能力,提供量身打造的顧問式服務。

例如2025年在臺中及臺北相繼推出「國際私人理財中心」,配合臺灣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提供更完整的高資產財務顧問解決方案。

問:企金方面,面對新南向政策與供應鏈重組,渣打如何協助企業轉型?

答:新南向政策推動下,臺灣企業積極分散製造基地,部分企業考慮將部分生產從大陸轉往越南、印尼,甚至美國。儘管新興市場的基礎建設不如大陸完善,但從關稅與供應鏈策略來看,確實值得重新佈局。

渣打在東協市場深耕多年,熟悉當地的稅務、法規、金融與貿易流程,能提供企業第一手的市場建議與落地協助,無論是開戶、結算或投融資安排。許多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加速出口,下半年出口將面臨挑戰,因此企業更仰賴專業金融機構提供快速、彈性、全面的金融方案。

渣打也在金融科技上大力投入,導入AI工具如「SCGPT(渣打GPT)」,協助員工文書撰寫、簡報、程式與翻譯,大幅提升前中後臺效率。尤其在消費金融業務上,透過這些工具,能更快將集團全球創新應用導入本地市場,迴應客戶即時需求。

問:渣打重視多元文化與員工價值,如何看待企業文化?

答:多元、包容與尊重是渣打集團文化的核心。不論員工的國籍、性別或背景,只要能爲客戶與社會創造正面影響,都是渣打珍視的夥伴。渣打在全球有來自超過百個國家的同仁,帶來多元的觀點與創新思維,讓渣打在全球快速變動的環境中能持續保持韌性與競爭力。

另外,渣打也十分重視離職後迴流的員工,他們在外學習到的新視角與經驗,往往能爲組織帶來更多價值。渣打會與離職員工保持聯繫,甚至舉辦回訪活動,歡迎他們重新加入。

此外,渣打也提供支薪產假、陪產假或領養假等完善員工福利、安全職場與公開溝通機制,讓員工感到被尊重、被支持。這樣的文化氛圍,正是渣打能持續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的基石,也將是邁向下個40年最重要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