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撐傘人-經濟逆境中 銀行能否成爲中小企業撐傘人?

圖/freepik

當全球風雲詭譎,臺灣經濟正承受內外交迫的壓力之際,銀行若只顧風險控管,淪爲「風險的迴避者」,便形同「雨天收傘」。然而,社會真正期待的,是銀行能成爲「企業的撐傘人」,在經濟寒冬中提供支持。

銀行放貸行爲具有明顯的「順週期性」特徵:景氣好時過度放貸,衰退時則過度抽貸。這種行爲雖然符合個別銀行風險管理邏輯,但在宏觀上卻加深經濟下行壓力。對中小企業而言,資金斷鏈往往意味着存亡,銀行若在此時退縮,將難以避免「只借錢給不必借的人」的社會批評。銀行的社會責任應體現在覈心業務——資金配置,而非僅限公益捐助。推動普惠金融,確保弱勢羣體與中小企業在逆境中仍能取得資金,纔是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真正內涵。

國際制度提供了多元借鏡。美國的《社區再投資法》要求銀行服務所在社區,避免只追逐高利潤;巴塞爾協定III則引入「反週期資本緩衝」,讓銀行在景氣衰退時仍能維持放款;日本推動「關係型金融」,以企業潛力而非抵押品作爲授信依據;韓國則以「相生金融」強化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這些案例顯示,銀行穩健經營與社會責任並非矛盾,而是可以透過制度設計達成平衡。

解決「雨天收傘」的關鍵在於授信模式的轉型。傳統5P原則必須現代化:銀行應該看重經營團隊的韌性與轉型力,而非僅是靜態信用;資金用途需聚焦企業的生存與升級,而不只是短期週轉;還款來源應以前瞻性現金流與壓力測試爲準,而非過去財報;保障措施不應限於有形擔保,無形資產與多元風險分攤機制同樣重要;展望評估則應將ESG表現納入長期競爭力的衡量。這意味着銀行必須由「擔保品導向」走向「知識型融資」,並善用金融科技降低資訊不對稱。

然而,理論若無落實,終將流於口號。臺灣的銀行業在實踐過程中仍面臨三大挑戰:授信人才多以傳統財報分析爲主,缺乏對新興產業的理解;績效指標偏重短期業務量,忽略風險調整後的長期報酬;究責文化盛行,使承辦人不敢承擔風險。要突破這些障礙,必須建立「盡職免責」機制,只要承辦人遵循合規程序,即便放款最終發生損失,也不應被追責。同時,銀行應強化產業知識培育,導入自動化與大數據風控,提升決策效率。董事會亦應調整風險偏好,允許「計算過的風險」,並建立對「聰明失敗」的容忍度。

銀行畢竟是營利機構,僅靠CSR的道德感召不足以推動轉型,必須有制度誘因。資本差異化是一大關鍵,若能比照歐盟降低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權數,銀行的資本效率與ROE將大幅提升。貨幣政策亦可扮演助力,央行若設計「獎勵利率」或「定向降準」,即可引導資金流向政策鼓勵的產業,如綠能與數位轉型。此外,金管會應發佈明確的「盡職免責」指引,並推動跨部會數據整合,以降低銀行在資訊取得上的成本。

當然,政策推動仍有瓶頸。我國央行長期偏好總量工具,對定向措施持保守態度,擔心破壞市場中立;金管會的監理文化仍偏重「結果論」,使銀行難以放心承擔風險;公股銀行人員則憂心「圖利他人」的刑責風險,跨部會數據整合也受制於《個資法》與行政壁壘。這些結構性問題,正是臺灣金融改革最棘手的挑戰。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在經濟逆風與地緣政治風險交織之際,唯有制度誘因與組織變革並進,銀行業才能跨越「雨天收傘」的困境,成爲支撐臺灣經濟共渡風雨的堅強堡壘。